文明示范线助力美丽乡村从“面子”美到“里子”
——浙江象山渔村里唱响乡村振兴曲

       “斑斓海岸”“五彩四明”“绚丽浙东”……2016年以来,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文明示范线先后在浙江宁波创建,一个个地域相邻、文化相近、生态相似、经济相融的美丽村镇逐渐有机串联、连点成线,持续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由“盆景”向“风景”转变。
       走进宁波市象山县黄避岙乡,具有东海渔村特色的“斑斓海岸”文明示范线,让人感受美丽乡村是如何从“面子”美到“里子”。

特色文化舞翩跹
描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画卷

       据传,小康王(宋高宗)赵构归朝,金兵一路追赶至此,幸得一名村姑设计相救方得以脱险,顾得名“王避岙”,又因秦时黄石公曾隐居于此,遂名“黄避岙”。
  黄避岙乡里有个塔头旺村,也有不少美丽传说。很久很久以前,鲻鱼为了报恩和村民成婚却也触犯了天规,村民因此被镇压在村西部的塔下,到后来有人看到塔上冒着黄光,故取名“塔头黄”,后来以兴旺发达之义,改名为“塔头旺”村。
  数个传说为这里增添了一抹传奇色彩,加上传承千年的生产生活方式创造的的渔村文化,使得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小山村有了独特之处。黄避岙乡对具有当地特色的非遗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进行发掘和加工,试图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王牌”。
  在故事发生之地说故事才是深度体验。象山县发掘整理《黄避岙乡志》,编撰印发连环漫画《黄避岙传说》5000册,唱响黄避岙历史典故。
  体验特色文化方显独特风情。渔家人与海为伴、靠海谋生,于是塔头旺村“渔家风情馆”应运而生,记录历史,传承渔家文化。
  如今,竹编大师张心荣、走书表演艺术家陈亚娟纷纷返乡,在鸭屿村的“非遗传习所”筹建起竹编非遗展示传承中心和走书工作室,让不同的艺术形式造福于民。据工作人员介绍,走书艺术是象山本地的一种特色腔调,好比绍兴的绍剧,宁波的甬剧。表演者使用象山方言,可以一个人自拉自唱,也可以一个人演唱多人伴奏。

以家风带民风
把好家风装进游子的行囊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家风我们并不陌生,但像高泥村村民一样把整齐的八字家风家训“挂在门口”的情况可不多见。原来,在这里有着专门的家风家训提炼队伍走村入户,与村民面对面交流,根据各家的实际情况撰写家风家训。
  八字家风家训承载了一家子的期待。钱同光是一位务实的老农民,儿女都十分孝顺,家庭和睦,所以他家的家风家训就是“孝悌为先,诚实做人。”当我们来到陈建良家,看到“勤俭持家 勤劳致富”,原来这家主人是一位种粮大户,因为他的勤劳,勤俭,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美好的生活。
  古代人把家风总结为五常八德,五常是仁义礼智信,八德则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曾国藩曾留下十六字家风:“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家风是来自长辈的教诲,也是无形的力量影响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家人并非时时相伴,但当高泥村的游子远行,家风必定早已装进行囊。

民宿民游 文明富民
象山小渔村里唱响乡村振兴之歌

       “累了百姓也富了百姓,村民兜里有钱才有幸福乡村。”黄避岙乡人大主席石陵员这样评价“斑澜海岸”文明示范线给这里带来的改变:“环境好了、村民素质提高了,文明富民我们还在路上。”
  2017年,首届“斑澜海岸”滩涂运动会和马拉松嘉年华如约举行,游客蜂拥而至的同时,黄避岙乡的民宿可不够住了。据石陵员介绍,活动还没开始,8家民宿100多家客房已预订一空,村民们又惊又喜。
  受益的可不只是民宿,无论是西沪三宝“紫菜、海带、苔条”,还是鸭屿村的竹编制品,都经由游客的口口相传走向更大的舞台。高泥村三分之二的村民以养殖黄鱼为生,如今活动多了,游客来了,销路广了,不少家庭一年有近20万元的收入。
  2018年,“斑澜海岸”的游玩攻略已经出炉,20几项活动贯穿全年,文化、生态、产业、旅游等要素在这里融为一体,“文明+”的魔力就此上演,黄避岙乡的村民也期待着一连串的活动给小渔村带来新的惊喜。 明文
  

当前:B1(2018年03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