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作品 名人谈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
        经典作品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所以才会成为不过时的作品。经典作品中饱含隽永之美、永恒之情、浩荡之气,体现了中国人自主自强的独立精神、兼容并包的博大精神、崇德尚礼的人文精神、灵魂深处的爱国精神、改革开放的创新精神、矢志不渝的追梦精神,这些精神就是中国精神。
        文艺工作者只有将中国精神融入自己的灵魂,才能在身体中涌动爱国主义的血液,也才能创作出时代的经典。而经典的传播是让世界正确、深刻认识我们的重要途径。

        浙江省温州市文化艺术研究院编剧蒋胜男:
        从世界范围内看,《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世界级经典之作,之所以历经百年甚至几百年而不衰,不在于“与时俱进”的改动,而在于“原汁原味”的情感共鸣。
        每个时代都有观众读者对一个文艺作品做出不同的审美评判,所以隔阂无时不在。但是我们对事物、情感的看法是共通的,都有面对生命的终极意义追寻拷问。我们对经典作品的解读要去标签化、片面化、神圣化,让艺术真正回归于艺术。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
        这几年,文艺创作的主要问题仍然是浮躁与急就,因此要提倡顺应新时代发展的趋势与特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走出小自我,投身大时代,在文艺创作中体现深刻的社会关切、现实关怀和思想追寻。要提倡文艺创作专注于认识的高度、思想的深度、视野的广度、表达的精度,以扎实的文艺创作功底和深厚的文艺素养为“厚积”之基,在创作过程中锐意追求“薄发”之境。
        在某种程度上,经典也是在社会传播中形成的。我们要调动电视广播、剧场、音乐厅、美术馆和网络媒体长期地展演推介当代佳作。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更要通过政府支持的主渠道,把优秀作品送往国际艺术的主平台,让世界看到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与文化气象。在文艺评奖方面,建议设立以社会反响为重要依据的评奖机制,重在精神鼓励和社会宣传。
        (据新华网、中新网、《光明日报》)

当前:A4(2018年03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