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国学教育的有效路径用好声音讲好故事
潘芮

        国学博大精深,要让低年龄段的孩子尽快进入角色,就需要让他们快乐学习,学有所获、学有所乐。小学语文教学对象大多年龄为6—12岁的孩子,在小学语文国学教育中,教师要结合国学的韵律美、语意美,教他们大声朗诵,增强记忆,博览群书,用好声音讲好故事;要激发孩子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国学教育成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拓展国学教育的有效路径和方法;要结合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向孩子讲述中国传统佳节的习俗及描写节日的经典诗词,“每逢佳节倍思亲”,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国学教育的独特魅力。

        结合实际情况 
        开发地方课程
        民族地区受诸多因素的制约,老师要结合本地实际,开发地方课程。
        老师要把学生的思维、情感和想象力,朝不同的维度拓展,使国学教育具有“深度”“厚度”“广度”“长度”和“温度”,从小培养孩子对国学经典的鉴赏能力,多一些人文关怀。
        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从积累语言开始,多读名篇名著,让孩子铭记滴水穿石、积沙成塔的道理,做事有恒心。首先,积累语言素材,多积累来自群众和实践第一线鲜活的语言。其次,“拿来主义”,为我所用。背诵名家名篇的经典段落、人物传记中的精彩对白等,积累语言形象。再次,善于沟通、与人交流互动。
        课堂上,老师要巧妙创造情境,导入情景教学模式,循循善诱。比如写月色,让学生欣赏“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等美妙的诗句。
        写景状物,俨然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扑面而来。蒙学阶段,引导孩子熟读《三字经》《增广贤文》《弟子规》等,这些国学经典朗朗上口的韵律美,对孩子性格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大有裨益。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并非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或许正是中华传统文化洗尽铅华,历久弥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独特魅力所在。写山水风光时,让孩子欣赏“白水如棉,不用弹弓花自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应用多媒体导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诠释国学独有的意境,从具象自然过渡到意象,增强孩子的感性认识。
        通过选择性学习
        避免信息冗余
        在互联网+时代,海量信息登堂入室,进入人们的生活,点击鼠标,许许多多的“童话故事”弹跳而出,但要甄别出适合讲给孩子听的故事并非易事。
        国学教育要“让不同地域文化融入当下”,以文化人,融会贯通,让学生打开一扇扇智慧的大门。课堂上,通过朗诵,吸收消化,养成孩子们独立思考的习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让家国情怀扎根在孩子幼小的心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孩子敢于吃苦奉献。注重知性与理性的融入,让古诗文的内涵春风化雨般滋润孩子幼小的心田。起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效果。
国学教育见证着岁月的荣枯和历史的变迁,用正能量影响孩子成长,孩子们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新生事物。
        现代社会海量的信息与选择的排他性,要杜绝“捡到篮子都是菜”。老师要在尽量短的时间里传递更多的有效信息,避免信息的冗余,需要学会做一个优化的选择。
        比如夕阳透过窗户,映射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恰逢在鉴赏古诗词描写人物心理活动与写景状物结合得水乳交融的名家名篇。可以把内容导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情此景,国学教育会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打破固有模式
        提倡推陈出新
        打破固化的思维定式,激发孩子的想象力。
        小学国学教育要拓宽视野,打破时空界限。学习《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之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习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从小立下壮志凌云的英雄气概,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学习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不怨天尤人,从小立下远大的志向。
        讲“好故事”,要求教师从日常的学习内容中找到闪光点,推陈出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挖掘国学中的好故事,找准教与学的最佳契合点,是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将知识转换成能力的契机,也是发展国学教育的有效方法和路径。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把国学教育贯穿始终,常抓不懈,学校家庭社会要多管齐下。惟其如此,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学国学、用国学,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使之历久弥新,薪火相传,融入孩子的血脉。
        (据《黔西南日报》)

当前:五版(2018年04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