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历史中的地理问题
——读唐晓峰《给孩子的历史地理》
夏丽柠

        《给孩子的历史地理》以历史和地理的双重视角,选取文明空间、地域社会、环境人文、乡土风俗、王朝变迁、地图与人等角度,以具体实例将地理问题与历史大事结合起来,教会孩子从多维的、互相联系的网络中观察世界。近百幅插图和地图,还原历史和地理的真实面貌,让孩子们在历史中认识我们脚下的这片大地,以及我们的祖先与山川河流的关系,展示中国古老而伟大的文明进程。

  为了便于孩子阅读理解,作者并未生硬照搬学科知识,而是专门挑选孩子们感兴趣的知识点进行分析讲解。本书第一章“文明的空间”,便是由地理布局来看华夏文明如何起源,再由点、线、面相结合发展,最终结网定型。把枯燥的地理知识和鲜活的历史事件结合起来,就能相互启发,令人豁然开朗。
  地理其实是活的,它就活在历史里。沿着书中“华夏文明的六大源地”“文明核心区”“中国的两河文明”以及“域外文明的三大通道”等地理脉络,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文明的流动性。比如中国的“两河流域”,也就是长江和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早期文明。这恰与世界上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发展遥相呼应。为了域外交流与经济发展,除了沿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以外,海上丝绸之路亦功不可没。这些结论都依据考古发现,反之历史地理的研究成果亦是考古的工具。
  讲完了中国的河流、水域对于文明发展的贡献,我们还有必要谈谈山脉。唐晓峰说:“不懂高山文化,就不懂得中国。”古代帝王们的巡山、封禅,赋予了五岳流传至今的思想内涵。自然的高山,配以人文的雄关,是中国高山文化的特点。
  由此,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话题就来了。我们常说环境造就了人,但这句话到了历史地理学家嘴里便变成:“人、地是一个系统,人的活动,从大的历史到小的地方风俗,都有环境的影响。”如果我们外出旅游,就会发现很多人文方面有意思的事情。譬如南方的桥与北方的不同,房屋建筑的形状也迥异,甚至连动植物的样子也不太一样。而这些具有地域色彩的动植物,细细研读起来,不仅是自然生物,还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当前:八版(2018年04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