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营山县人民检察院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纪实
近年来,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人民检察院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纳入整个检察工作总体规划,处处贯穿,事事融入,催生工作动力,创造工作佳绩。33年来,这支队伍情系百姓、爱心奉献,精神文明之花竞相绽放。该院先后被授予 “省级文明单位”“五好检察院”“全国检察宣传先进单位”“省级园林式单位”“省级卫生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在市院、县委绩效目标考评中多次名列前茅,人民群众满意度经多次测评和统计调查,位居全市检察机关前列。该院的驻看守所检察室荣获全国一级驻看守所检察室,控申科荣获全国文明接待室称号,院办公室档案管理达省一级标准;先后有30余人次分别获得全国普法先进个人、“侦防能手”“南检之星”、全市业务竞赛标兵等荣誉称号,多人分别被省、市检察院记二、三等功;先后有80多个市、县检察院来院参观见学。
做有文化的检察官
“要做一名优秀的检察官,重要的是要体现出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这既是夯实检察工作的基础,又是衡量合格检察官的重要标准之一。”检察长罗伟,既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为了带好兵,几十年来,他一直坚持多读书、读好书,把一切能挤出的时间全用在读书学习上,不断完善自我,率先垂范,成为了同事们不断完善自身、提高专业素养的学习榜样。近年来,罗伟还以检察文化示范引领铸魂,努力提升干警的内在修养和外在形象,在全院形成了比学赶帮、敬业奉献、崇实向善、争先创优的良好“检风”。
建设廊道文化,让检察官随时受熏陶。该院把“检察文化”体现在院内的每个角落,合理布局,美观显眼。在办公室楼层,该院按照“一层一主题”要求,对检察文化建设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展示。此外,该院还注重花园文化建设,让每位干警制作格言牌,认领一棵“格言树”,院党组和各部门还把座右铭刻于丘石之上,让检察文化随时随地都能充分发挥出熏陶干警的作用。
建立新媒体工作室,力争文化活动多样化。为适应新形势需要,该院创建了新媒体工作室,安装了大型LED电子显示屏、建立了员工休息室等,通过这些现代文化阵地建设,构筑形式多样的文化建设载体,夯实检察文化建设的软硬件基础,进一步发挥文化的辐射带动作用,让广大干警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同时,不少干警为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除了积极参加该院组织的“营检夜校”“每周一辩 ”学习外,还坚持自学、坚持写作、坚持创作,出自该院干警之手的多篇作品在多次比赛中获奖。此外,该院还编辑出版了《绥山清风》《铸魂——营山检察故事》等刊物,组建了文化艺术兴趣爱好团队,开展了检察文化与书法家“对对碰”下乡送春联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干警的文化品位,还营造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工作氛围。
办“群众家门口的检察院”
该院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守检察机关职能定位,因时而动,应势而行,在实践中创新服务党委政府和群众的方法、革新法律监督的途径,将信息化与检察工作深度融合,便民利民,建成了“群众家门口的检察院”。
该院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广泛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通过网上审查行政执法、立案监督、线索收集等工作,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力争政策在一线宣传、矛盾在一线化解、困难在一线解决、问题在一线解答、情感在一线联络、工作在一线推进。
在实践中,该院首先是搭建平台,形成中枢。在全县范围内建设了一个有信息集成、动态分析、综合研判、风险预警、多端融通等功能的法律监督综合平台,集法治服务、法治公开和法律监督于一体。该院还建设了一个大数据中心,实现数据储存、运算和分析,让大数据可视化,并建立起了政法专家库、接访人员库和网格管理库。其次是布设网络,打通渠道。该院充分利用广电网络、互联网等,在县、乡、村分层分级布建了信息采集、咨询接访、公共服务所需的网络。同时,整合资源,联通政务云平台、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等,实现网络互联互通、数据交互共享、成果综合运用。再次是分设终端,广布触角。该院搭建了形式多样、分布面广、便捷实用的信息终端,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式的公开服务和监督体系。该院在全县建成了一个远程视频咨询接访中心,实现网上信访接待、化解矛盾、转接分流等。在重大项目、重点领域设置了检察官服务站,安装了可视远程服务终端,并在企业安装了“检企服务”平台,坚持政法跟着项目走,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在学校和企业建立了观护帮教基地,安装了普法教育、咨询谈心、心理预警、帮扶矫正的可视端。此外,该院还建立了流动式、巡回式的多功能、多用途的检务直通车,综合应用于应急处理、送法下乡、现场办案等。
自“群众家门口的检察院”工作开展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好评如潮。中共南充市委要求在全市推广其经验做法,中共南充市委政法委、南充市检察院成立了专项领导小组推进建设,中共营山县委主要领导先后10余次调研推广建设工作。“群众家门口的检察院”工作成为了服务群众的“高招”、法律监督的“奇招”、党委决策的“妙招”。“三招”之下,硕果累累:自2017年以来,通过“群众家门口的检察院”建设的平台发布法治信息5000余条,公布案件程序性信息272条,远程送达权利义务告知书485份,网上立体司法救助21人次,网上受理控告和监督线索70余条,接受群众视频咨询1185人次,仅扶贫领域法律咨询服务就达500余人次,视频接待上访126次,解决群众诉求178件,转交相关单位答复43件次,自行答复75件次,答复满意度达100%。
建“知心姐姐”未检团队
营山县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界于巴河、嘉陵江之间,经济落后,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儿童也多。为更好地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该院组建了由全院12名女干警组成的“知心姐姐”未检团队,并吸纳了100余名的党员义工、志愿者、机关干部等加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帮教活动,带动社会力量参与,共同承担起感化、教育未成年人的责任。
近年来,“知心姐姐”未检团队用她们的决心、耐心和恒心,在营山县开展了各类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宣讲活动40余次,为78名涉罪未成年人提供了法律援助,对113名涉案未成年人进行了帮教,对8名未成年被害人进行了司法救助和其它救助,对30余名涉案未成年人进行了心理疏导,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和救助效果。
与此同时,“知心姐姐”未检团队的女干警们刻苦学习,积极探索,建立了集办案、救助、帮教和普法为一体的“四个三工作机制”。一是建立“理念更新+平台建设+制度完善”的工作机制。该院建立了“知心姐姐”工作室(适合未成年人身心环境的心理辅导,询问谈话、沟通平台)、“知心姐姐”公众号(以法治故事、警示案例和法律规定作宣传平台)、“知心姐姐伴我行”微信圈(给未成年人提供法律问题咨询和答疑的互动平台),进一步完善了“知心姐姐”未检团队协作办案机制、心理疏导制度、救助办法和宣传规定等10余项工作制度。二是建立了“心理疏导+捐助帮扶+技能培训”的工作机制。该院在“知心姐姐”未检团队中培训了8名心理咨询师,另招募社会心理医生6名,组建了心理矫正团队;发动党员干部和志愿者捐款捐物对涉案的家庭困难的4名未成年人进行辅助帮教,并协调相关单位对涉案的失学未成年人安排技能培训或享受平等教育,促进其回归社会。三是建立“检察牵头+部门联动+基地建设”的工作机制。该院依托“知心姐姐”未检团队,与县教育局、妇联、关工委等部门形成了联动机制,共同建立了“心理辅导医生库”等,并在特殊学校建立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基地,聚集社会力量,构建了多方联动的社会帮教新格局。四是建立“常态宣传+创新载体+量身定制”的工作机制。该院的“知心姐姐”未检团队以学校为阵地、社区为据点,以未成年人喜爱的微电影、舞台剧等为载体,铺好“预防网”、设好“预防点”、筑好“预防墙”。同时,“知心姐姐”未检团队还充分利用了QQ、“知心姐姐”热线电话等平台,加强与青少年的沟通联系,加强普法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此外,“知心姐姐”未检团队还针对涉案的未成年人的具体情况设定了帮教方案和措施。
与此同时,“知心姐姐”未检团队还根据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特点,通过在生活中的点滴关心和帮助,帮他们赶走了心中的阴霾,焕发出了对生活的憧憬。正如她们的誓言:“我们愿做默默耕耘、悉心呵护的园丁,通过我们的关心和帮助,让霜打的花蕾重新绽放,为建设美好家园增添一份春光和暖意,用诚心、爱心、细心和耐心塑造知心姐姐形象,护航孩子的幸福人生。”
“知心姐姐”未检团队犹如黑暗中的一盏烛火,温暖孩子的心;犹如迷雾里的一缕阳光,为迷途的孩子指明前进的方向。为了明天的太阳,她们正用忠诚和青春诠释着公平正义、用心血和汗水谱写着爱与奉献的乐章,让文明之花不断在检徽上开放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