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工人村街青宜居社区的胡秋生,在街坊们眼中有时比亲人还亲。
胡秋生是青宜居社区志愿者队伍“天天敲门组”的成员。8年前,他参与发起成立了“天天敲门组”,一直坚持到现在。每天,他和组员们都要敲开一位位街坊的家门,嘘寒问暖,帮忙做些送饭、洗衣、换煤气的小事,用不求回报的奉献之心,温暖了街坊们的心。
“今天饭菜换清淡口味啦”
“王婆婆,今天饭菜换清淡口味啦,您肯定喜欢!”7月2日上午11时许,胡秋生等人端着刚出锅的饭菜,来到王美华老人的家中,边敲门边说,“您慢点,不急!”
今年74岁的王婆婆是独居老人。她的两个女儿都不在身边,自己由于中风,要靠拐杖才能艰难挪动。
由于行动不便,下楼吃饭成了王婆婆的难题。在敲门走访过程中,胡秋生了解到这一情况,决定每天为她送饭。
“有时候是我送,有时是其他队员送,保证她每餐都能准点吃上饭。”胡秋生说。最近天气炎热,王婆婆觉得社区食堂的饭菜有些油腻,难以下咽。胡秋生和队员李红梅商量,每天由李红梅买菜回家做饭,再送到楼上的王婆婆家。
闲聊时,胡秋生拉起王婆婆的裤脚,看了看浮肿的双脚,回头跟李红梅商量:“如果每天给王婆婆按按脚,她应该会舒服一些。”
王婆婆一听,连连摆手:“不用不用。你们每天给我送饭,已经很辛苦了。”王婆婆说,前些天,老胡和队员们发现她脚部浮肿,报告了社区书记,之后把她送到医院检查治疗,这些天已经好多了。
“刚出锅的饺子您快尝尝”
从王婆婆家出来,胡秋生拨通妻子的电话:“我现在要去陆婆婆家,你把饺子盛一碗,我给她送过去。”
挂断电话,胡秋生向陆林仙老人的家中走去。
陆婆婆年过七旬,住在胡秋生家楼下。她患有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因此是胡秋生重点关注的对象。陆婆婆年轻时,跟着丈夫从上海到武汉工作。如今,丈夫已经去世十余年。不幸的是,2016年,她的儿子突发脑溢血去世。
陆婆婆的儿子去世后的一天,陆婆婆远嫁外地的女儿找到胡秋生,交给他一把钥匙,含泪说:“胡叔叔,我兄弟去世对母亲打击太大,我担心她想不开,求您多看看她。”
胡秋生答应了。他每天往陆婆婆家跑好多次,陪她说话,耐心开导。直到后来陆婆婆的情绪稳定了,胡秋生才交还钥匙。
在陆婆婆家门口,胡秋生敲门半天没有回应。同行队员陈昀霄猜测,陆婆婆可能下楼遛弯儿了。他随即下楼,很快找到了陆婆婆。
看到胡秋生端来一大碗饺子,陆婆婆用上海话道谢:“侬太客气咯。”胡秋生也用上海话说:“侬多吃点。”
胡秋生笑着说,因为陆婆婆的原因,他从一开始听不懂上海话,慢慢学会了这门方言。
“老伙计,今天感觉咋样”
中午,胡秋生敲开雷远清的家门。与老胡一样,雷远清也是“天天敲门组”首批成员,上个月因病住院。“老伙计,今天感觉咋样?”胡秋生笑着跟雷远清打招呼。“我还好。你也要注意身体啊!”雷远清热情地招呼胡秋生坐下。闲谈中,他叮嘱胡秋生,最近天气炎热,敲门走访时要注意防晒,不要中暑。
几年来,雷远清先后突发脑溢血、耳鸣失聪,最近又患了重病。胡秋生介绍,雷远清帮助过的居民,也惦记着他的病情,每次碰到胡秋生,都会问一句:“老胡,雷远清身体咋样啊?好些没有?”“以前他敲门帮助别人,如今他有困难,我们来敲他的门。”胡秋生笑着说。他和雷远清是老搭档,以前经常一起入户走访,遇到居民有困难,互相商量解决办法。这两年,雷远清身体大不如前,没法再参加敲门组的活动,但他仍十分关注敲门组的工作,听说哪位街坊有困难,也会尽力帮一把。
看到雷远清精神不错,胡秋生放下心来。他说:“你这点病没有大碍,只要心情愉快,在家养几天就好了。”
胡秋生说,8年前跟他一起发起成立“天天敲门组”的老成员们,很多因身体原因退出了。但他还想坚持,影响、带动更多年轻人加入“天天敲门组”。
(据《楚天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