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藏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经验谈之七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推精准扶贫

        甲米村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东北部小沟境内,受地域、历史、环境等诸多因素制约,甲米村一直戴着“贫困村”的帽子。开展脱贫攻坚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委宣传部等部门的帮扶指导下,甲米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抓好思想扶贫,引导群众由“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2017年,甲米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2500余元增至6300余元,圆满完成了贫困户脱贫的目标任务。

        广泛开展形势政策宣传
        凝聚共识
        坚持“扶贫先扶智”,针对村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对政策理解不到位等问题,一方面,甲米村在县乡两级党委和驻村干部的帮助下,编写印发了群众“看得懂、记得住、能理解”的形势政策读本,并邀请宣讲员依托农民夜校进行宣传讲解,让群众了解形势、明白政策;另一方面,甲米村大力开展“感恩奋进、脱贫奔康”主题教育活动,积极邀请老党员、老干部讲自身经历、讲新旧变化,引导群众感党恩、思发展、谋致富、促和谐。此外,甲米村还大力宣传自立自强、顽强拼搏、率先脱贫的先进典型事迹,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帮助贫困群众摆脱思想困境、树立脱贫信心。
        建立“歇帮”机制
        有效激发脱贫斗志
        以“扶贫不扶懒、脱贫靠奋斗”为鲜明导向,对认识不到位、内生动力不足、“等靠要”思想严重的贫困户,甲米村建立了“歇帮”机制,只要贫困户出现违法乱纪、好吃懒做等12种情况,村“两委”就采取“缓帮”“歇帮”方式予以教育警示,待其思想行为转化后,再进行“复帮”。“歇帮”机制的建立,既增强了村“两委”的公信力,又有效破除了贫困户等待观望、自暴自弃的错误思想,全面激发了群众脱贫奔小康的信心和斗志。
        坚持“三治”融合
        引领社会风气
        一个村的风气好不好,群众的精神面貌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村社会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工作成效。脱贫攻坚初期,甲米村偏重物质扶贫,忽略了精神扶贫,导致了部分干部群众法治意识淡薄、村规民约落实不力等现象,为彻底改善这一状况,甲米村积极探索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手段,引导全村上下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一方面,坚持法治底线思维,切实加大普法宣传、法律援助等工作力度,引导干部群众“敬畏法律、遇事找法、办事依法”;另一方面,积极发挥道德的“润滑剂”作用,对邻里纠纷、婆媳矛盾等问题,由道德评判团、党员评议团进行评判调处,做到了“大事有人管、好坏有人评”。同时,每年举办“好婆婆”“好媳妇”“文明家庭”“诚信经营户”“致富带头人”等评选表彰活动,培育良好社会风气。此外,针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环境卫生脏乱差等突出问题,注重运用村规民约进行规范管理,让村规民约真正地从墙上落到地上。
        做实社会宣传
        营造浓厚社会氛围
        学习、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是村“两委”抓实抓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甲米村依托“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三新示范点和幸福美丽新村文化院坝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细化为“爱党、爱国、爱村、爱家”“孝为先、善作魂、和为贵、俭当家”“遵纪守法、勤劳致富”等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融入藏族传统文化元素,采用展板、横幅、文化墙等方式,在村道显眼位置和村民活动聚集地进行投放,形成一墙一风景、一牌一阵地,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美化了农村生活环境。
        (理县薛城镇甲米村供稿)

当前:B2(2018年07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