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茅仙洞
陶余来(安徽)
第一次闻听“茅仙洞”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那是槐花飘香的时节,周末陪同事老张到寿县,顺道去附近的茅仙洞转了转。从那次之后,每次经过八公山,我总要邀请同行者到茅仙洞一游。今年有时间,我又从合肥驱车前往茅仙洞。
茅仙古洞位于安徽凤台县城南3.5公里处的三峰山南坡半山腰中,隶属八公山西脉,三面环水,淮河绕境而过,与淮河“第一峡” 硖山口相连,素以“淮上胜境”著称被誉为“皖北第一人文洞府”,是茅仙洞风景区的主要旅游景点。山中林壑尤美,佳树葱茏,山下淮水如练,牵来绕去,山石倒长,南仰北倾,斜指南天。自古为佛道两教传习胜地,更是游览佳境。
相传汉成帝年间,茅盈云游朝仙,路经此地,见景色绝佳又有深洞修炼,便留下隐居修道。不久,他的两个在京城做官的哥哥也辞官来到这里学道。兄弟3人一边学道,一边辟路伐木,建造宫观,茅仙洞之名由此而得。从此这里成了历代宗教圣地,或为道观或为庵寺。唐宪宗元和初年(810年),年已65岁的道树禅师来到下蔡(今凤台)淮河岸边的三峰山,被三峰山茅仙洞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幽雅的环境所吸引,遂落脚于茅仙洞,“结茅而居”。1935年,道教门徒苏理纯、苏宗善广为化缘,集资重修殿堂,改名清天观。1996年后这里相继修复三清殿、三茅殿,并塑神像、竖石碑、铸宝鼎,恢复茅仙洞道观原貌。
进入清天观拱门,一条青石板路直通天井。天井院北面的悬崖上古柏参天,院南是一排道房。西面有大殿,是一座雕梁画栋建筑,大殿后还有一进三清宝殿。茅仙洞上方,依山势筑有三仙阁,里面供奉三茅神像,阁下方两侧各有六角凉亭一座。干百年来,茅仙洞香火不断,游人如织。
清天观内,两棵枝繁叶茂的古梅树上,扎满了香客祈福的红丝带,据说这是“梅妻鹤子”的北宋著名隐逸诗人林逋植下的两株腊梅。林逋曾赋诗《峡石寺》:“长淮如练楚山青,禹凿招提甲画屏。数崦林萝攒野色,一崖楼阁贮天形。灯惊独鸟回晴坞,钟送遥帆落晚汀。不会剃头无事者,几人能老此禅扃。”如今两株“和靖古梅”依然为茅仙洞描绘着文化亮色。
别忙着称赞两株“和靖古梅”的长寿,在西硖石山顶、慰农亭(又称禹王亭)侧还有一株相传是大禹治水时所植的古皂角树呢。
兴尽晚回“车”,下山不远的路边,突然见到公路边“马扒泉”的字样。原来,这是茅仙洞风景区东侧、寿凤公路北侧庐题山下又一处景致:相传宋太祖赵匡胤征战南唐时,系战马于石上,马渴趵地泉涌,故名马扒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八公山上,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历史典故诞生地的八公山,实在是厚重得让人看不完阅不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