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维孝:万里走单骑的“文化骑士”
本报记者 朱乔明

 

  虽是“草根”,在罗维孝的身上,始终有一种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感。他说,这份使命感无关年龄与身份,只关乎内心的呼唤。
  你或许会问,罗维孝是谁?
  提起罗维孝,也许很多人都不熟悉,但提起“大熊猫文化骑士”,你也许会有几分印象。罗维孝的事迹,和100多年前来到中国的一位外国人密不可分——1869年,法国动植物学家阿尔芒·戴维来到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传教,他在邓池沟发现并命名了大熊猫,自此,中国“国宝”大熊猫开始被世人所知。
  2014年恰逢中法建交50周年,也是大熊猫科学发现145周年,这一年,65岁的罗维孝独身一人从熊猫故乡宝兴县邓池沟出发,骑着自行车向阿尔芒·戴维的家乡——法国埃斯佩莱特市挺进,踏上了回访大熊猫发现者故里之旅。罗维孝一路栉风沐雨,跨越了欧亚大陆,用铮铮铁骨展示了中国人的血性与坚韧,骑行115天,穿越8个国家,总行程达15000多公里,再一次掀起了一股“大熊猫旋风”,成就了“平民扬国威”的“万里独行”。
   2014年“美丽中国梦十大推进者”、“中国网事·感动2015”年度人物提名奖获得者、“雅安好人”、“2017年四川省电力公司感动川电特别人物”、国网四川电力公司“新时代川电老年之星”……这,就是现年69岁的退休工人罗维孝。

 

  罗维孝说,他一直因曾经是一名军人而自豪。将生命中最好的时光献给国家最需要的地方,这让他回想起来总是无比欣慰。
  1972年,23岁的罗维孝从雅安电网参军服役,退伍回到雅安电网工作后,罗维孝在单位体检中被查出体内的白细胞只有正常人的一半,这意味着,他的身体状况和免疫力都属于低下水平。看到检查结果后,正值壮年的罗维孝没有意志消沉,而是向命运勇敢地发起了挑战,他开始通过多种方式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因为听说冷水可以刺激人体造血组织的再生,20多年来,罗维孝一直都坚持冬泳的习惯,并且积极地参与骑行活动,成为了雅安当地骑行健身圈的活跃分子。
  2005年5月,由罗维孝组织、策划的“雅安冬泳人骑行青藏高原”活动拉开了帷幕,这一次,罗维孝和骑友们一起长途跋涉,骑行进入了原本遥不可及的大美西藏。自此,罗维孝对骑行运动由热爱变为了痴迷,他依次把国内进藏的川藏、青藏、滇藏、新藏四条公路骑了个遍。骑行进藏的过程虽十分艰辛,但罗维孝却始终坚持一边骑行,一边写作,他将心灵的点滴触动和身体的极限体验都原汁原味地转换为了文字的描述。
  与现在许多人习惯于用电脑写作不同的是,罗维孝写作全是一个字一个字用笔写出来的,他的游记手稿足有厚厚一打,记录着是他一路骑行最真实的心路历程。谈起写作的初衷,罗维孝说:“金钱和财富最终都会消亡,唯独文化可以源远流长,我就是要把这难得的经历记录下来,告诉自己也告诉人们,一个身患疾病的老者都做得到的事情,大家都能做得到!”
  进藏骑行归来后,罗维孝的纪实性游记《问道天路》诞生了,随即在国内自行车骑行爱好者当中掀起了一股进藏的热潮。骑着自行车几乎跑遍了全中国的罗维孝,被骑友们称为“中国骑行界骨灰级的精神领袖”。
  随着自己的轮印越行越远,罗维孝的眼界也越来越开阔,他认为,一个有影响力的骑行者应该有梦想、有追求,不仅要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健身运动中来,还应将这项运动升华至更有精神内涵的高度。罗维孝一直在寻找途径,让自己的骑行更具文化意义。
  身为大熊猫的同乡,罗维孝对这个憨态可掬的“国宝”有着特殊的情感——这份情感里有骄傲也有感慨。当年,阿尔芒·戴维的一次偶然发现,让世界知道了中国大熊猫的存在,并掀起了一股“大熊猫热”。如今,100多年过去了,中国已日益强大,罗维孝想通过骑行对阿尔芒·戴维的故里进行一次回访,这既是向大熊猫发现者致敬,也是对中国文化从另一个角度的弘扬。
  2014年3月18日,罗维孝从熊猫故乡邓池沟出发,骑着自行车向法国埃斯佩莱特市挺进。他此行的所有装备都绑在一辆自行车上,车把前,挂着一张用不锈钢像框装裱起来的大熊猫照片,这张照片,便是他此次跨国骑行的“文化名片”。
  骑行的路上充满了未知和艰险,罗维孝不仅要耐得住一个人在旅途的寂寞,还要克服语言不通的障碍和疾病、伤痛的困扰。长路漫漫,险象环生,就在即将出国门时,罗维孝连人带车翻倒在了山崖的最边缘处,彼时自行车前轮已经悬空了大半,这几乎是与死神擦肩而过。没有人能帮得上罗维孝,他小心翼翼地抽回了车子,调整好状态,继续前行。
  旅途中,不懂外语的罗维孝吃了不少苦头,但凭着大熊猫这张神奇的名片,他总能得到意外的惊喜。有时候,罗维孝连说带比划半天,都不如指一指车头的大熊猫照片以及那面骑行旗帜,更容易寻求到帮助。知晓了罗维孝骑行意图的“老外”们,纷纷对他竖起了大拇指:“中国人,好样的。”
  65岁的罗维孝,经历了每天躺下去都不知道第二天还能不能再站起来的115天,创造了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奇迹——一个完全不懂外语的退休工人,一个白细胞只有正常人一半的花甲老人,从中国大熊猫的家乡出发,一路风餐露宿,历经艰辛,独自一人骑着自行车来到法国埃斯佩莱特市成功“打卡”。那一天,在埃斯佩莱特市前市长的陪同下,罗维孝来到了阿尔芒·戴维的故居,他站在窗前,推开窗户,在法国市民的欢呼致敬声中,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跨国文化回访归来后,罗维孝谢绝了络绎不绝的采访和活动,把自己关进了房间,他又一次开始写作了。罗维孝说:“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他从来都是和自己的信念较劲,志在超越眼前的自己,越拧巴,越精彩。
  其实,一直坚持写作的罗维孝只读过三年小学,他的文笔,全部来自平时大量的阅读积累,这不得不让人佩服他数年如一日的勤勉与坚持。出于对自己文化基础差的遗憾,罗维孝一直资助着困难战友的女儿读书,十几年来从未间断,一直到她大学毕业。罗维孝希望孩子们能有更好的学习生活条件,只有平台越宽广,脚步才会越自信。
  已经退休的罗维孝,经济不算十分宽裕,但他还是力所能及地多做善事。2005年,罗维孝骑行至可可西里时,了解到当地野生动物的处境后,随即捐助野生藏羚羊的保护事业;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罗维孝正骑行在滇藏线上,闻得消息的他马上嘱咐家中为灾区困难群众积极捐款……他在骑行行动中始终坚持三不原则:“不接受赞助,不接受代言,不参加广告活动”,所有活动资金全为自费。曾有台湾自行车厂商找上门来,劝说罗维孝在赴法骑行中接受其自行车品牌的赞助,并希望他能着重强调“台湾品牌”的概念,罗维孝当场拒绝了对方的要求。他说:“首先,我从来不打广告不做代言;其次,什么叫‘台湾品牌’?台湾是中国的,这自行车,就是中国品牌!”
  即使年近古稀,罗维孝也认为自己还算硬朗,他说,接下来,他还想再筹办一个自行车骑行文化博物馆,他还想将川金丝猴这个特殊又美丽的物种介绍给世界上更多的人,他还想组织更多具有文化意义的骑行活动……在罗维孝心中,传播中国文化,永远是一种使命,他将为之勇往直前。

 

 

 

记者手记
        见到罗维孝之前,我心中大概勾勒出了一个形象,做出此等壮行的人,定是高大而魁梧的,因此,当真正见到罗维孝时,我很意外,因为从外表看,他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与这位身材既不高大、体型也不魁梧的老者交谈,很快便会改变他给人在视觉上的平凡感,他所散发出的正能量如汩汩山泉,令倾听者如饮甘霖。
  有一种人,他们从不会向命运低头,总以顽强的姿态展示着生命之力。“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致老罗,也致认真对待生命的每一个人。

当前:A4(2018年07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