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畔护鸟人:十余年守护换得候鸟安全迁徙
        池塘边的草丛中,3只形态各异的水禽亲密地依偎在一起。见有陌生人走近,它们顿时警觉起来,其中体形较大的一只灰羽白颈、带有黑斑的水鸟摇摇摆摆站起来,扑打着翅膀守护着同伴。
        照顾它们的志愿者田志伟说,这是一个特殊的“三口之家”:试图赶人的是一只7岁的叫“卓玛”的雄性斑头雁,也是“一家之主”,“女主人”是一只5岁大的家养大白鹅,另一只形体较小,外形与斑头雁极其相似的“小家伙”是它们的“女儿”。
        今年50岁的田志伟,是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大清河救助站的站长。从2004年救助14只东方白鹳开始,田志伟与鸟类保护救助工作结缘。他的家乡乐亭,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一个“候鸟驿站”,那里有众多的沿海滩涂湿地,每年都有数百万只野生鸟类迁徙途中在那里停歇。
        2014年5月,暴风雨之后的一天早晨,田志伟发现了一只瑟缩在芦苇丛中的受伤大雁。田志伟救起了它,为它取名“卓玛”,让它和一些同在救助站“疗养”的野鸟和两只家鹅生活在一起。
        “卓玛”从伤病中恢复后不久,曾经试图飞走。可能是没有找到自己的雁群,七八天之后,它又飞了回来。后来,为了让“卓玛”归群,田志伟自己也曾驱车2000多公里,跨越6省,从渤海之滨远赴青海湖,帮助“卓玛”寻找它的伙伴们。令人遗憾的是,当他们抵达时,雁群已从那里飞往云贵高原过冬去了。田志伟舍不得把“卓玛”孤零零留下,于是,他把“卓玛”又带回了家。
        半年之后,“卓玛”给田志伟带来了一个大大的惊喜:它与一起生活了几个月的一只母鹅“坠入了爱河”。第二年,春暖花开的季节,它们在池塘边安了一个幸福的小“家”,并接连不断有了“爱情的结晶”。
        “每年要下六七十个蛋,每一个蛋,我都进行人工孵化,”田志伟说。“三年了,两百多个蛋全都精心地孵过了,去年终于孵出一只,我把它叫做‘斑头鹅’。”田志伟说,大雁和家鹅都属于雁科,它们是可以有后代的,属于杂交物种。
        如今的大清河救助站,拥有一支二十余人的护鸟志愿者队伍,已经成为唐山乃至全国闻名的爱鸟者之家,也是受伤或迷途鸟儿的温馨“家园”。他们这群护鸟人,长年累月不求回报地在湿地与鸟为伴,用行动诠释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谛。
        “我们的责任是让每一只北归的候鸟都能平安地迁徙,让每一只鸟儿都能在蓝天下自由自在地翱翔。”田志伟说,随着法律的不断完善和人们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加,近年来乐亭的非法捕鸟现象已大为减少,这个“雁鹅之家”也就能长期安宁而幸福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了。
        (新华社 黄勇贤 高博)
当前:A3(2018年07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