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全面提高,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即使离开教师的“教”,也能很好地学习。
抓兴趣点
激发学生们的自学热情
孩子们的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采用启发讲解、以旧引新、设疑激趣等多种方式创设自主探究学习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们探究学习的欲望;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情境,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这一课时,为了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事物的外形或者表面是三角形,然后简单地画出来,从而引出三角形的知识。
设置悬念
创设思维问题情境
很多学生喜欢问“为什么”,对未知的事物往往有一种强烈的探究精神。创造性通常是从疑问开始的,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营造问题情境,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多种学习条件。在讲解乘法的结合律和简便算法时,教师就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在课堂上板书两组计算题:(15×4)×10和15×(4×10);(12×25)×4和12×(4×25),然后让学生们计算结果。当学生们回答出正确结果时,教师要给予肯定,然后向学生们提问:大家发现了什么规律?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总结规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这就是乘法的结合律。用问题引导学生们思考有助于培养发散思维和想象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创设机会
给予学生们参与的机会
数学是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之一,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经常给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使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更有效。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教师可安排两个层次的活动:一,让每个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并把它们拼成一个已学过的简单图形。当他们发现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各部分间的关系,试着自己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二,提出一个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设想,让学生们分小组检验、讨论。于是,有的通过折纸,有的通过割补,学生们从不同角度验证了这一设想。
营造氛围
唤醒学生们的学习意识
教师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提出一些学生们感觉熟悉但需要动脑筋才能解决的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们感受各种矛盾,积极思考,产生自主探索、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欲望。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让学生任意报数考老师,结果学生无论报什么数,教师都知道能否被2、3、5整除。老师计算如此神速,有什么奥妙?当学生们带着渴求的心态探求规律,也就会把学习看作发自内心的需求而不是一种负担。
提供材料
创设自主学习条件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材料,让学生在观察、猜测、实验、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问题是怎么提出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是如何得到的。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时,教师可为学生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再准备一桶水,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验探究圆锥和圆柱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在这一教学过程中,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