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明之花开满“金色的世界”
青海省海西州委常委、德令哈市委书记 孙立明
        青海省德令哈市地处美丽富饶的“聚宝盆”——柴达木盆地,是青海省统筹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市名德令哈取自蒙古语“阿力腾德令哈”,意为“金色的世界”。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的理念不动摇,将文明创建与卫生创建有机结合,致力于打造稳定、和谐、进取的发展环境,凝聚起创建合力,形成人人参与创建、家家共享成果的良好局面。
        强化顶层设计,构建齐抓共管新格局。我们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始于为百姓谋福祉的初衷。我们不断健全密切配合的领导机制,不断完善城乡联动、新闻媒体引导推进、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分年度制定和实施工作方案,形成上下贯通、整体联动、合力推进的工作局面。聚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等重难点问题,实现督导调研常态化,不定期组织巡查暗访,不定期开展城区和窗口行业文明程度指数测评,及时曝光不文明现象,相继推出诚信建设、市民文明公约等一批配套保障措施,推动文明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
        经济转型升级,夯实文明创建新基石。在文明创建过程中,我们将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牢牢把握“在保护中加快发展,在发展中兴市富民”的主基调,坚持根本抓生态、重点抓项目、着力抓创业、核心保民生、倾力促和谐,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加大城镇化发展步伐,合力攻关重点工作任务。安排设立7项奖励资金、2项专项资金、2项政府性引导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四两拨千斤”作用,有效撬动社会资本投入;组织两批150个项目集中开复工,产业项目集聚效应和投资拉动效应明显扩大,为创建文明城市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
        倾力改善民生,激发共建共享新活力。文明城市创建归根到底是为百姓谋福祉,为百姓办好事办实事。我们以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推动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向纵深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仅去年,全市民生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76%,顺利实现了贫困县摘帽,各项教育惠民政策稳步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经费由25元提高到45元,建成投用一批公共服务设施,建成了金原村、新源村等特色示范村和陶尔根家园、柯鲁柯镇新型农村社区等农牧民示范小区等。
        坚持绿色发展,打造创新发展新引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一直是我们文明创建的“关键词”。我们牢固树立“生态保护第一”意识,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7.29%增加到9.6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92平方米,荣获全省绿化模范城市称号。加大水环境的治理保护力度,巴音河荣获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称号。狠抓重点区域生态修复治理,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大力发展节约型种植业、生态畜牧业和特色生物产业,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培育绿色生活方式,绿色发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突出价值引领,催生崇德向善新动力。我们始终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核心持续深入推进。相继组织开展了“我们的节日”“最美柴达木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等活动,深入开展“三讲”价值观(干部讲价值观、百姓讲价值观、媒体讲价值观)系列活动,在全市窗口行业开展了“创文明城市、建文明窗口”活动,建成2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文化公园和广场,建成投用3所少年宫,广泛开展“学雷锋,争做美德少年”主题实践活动等,树立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
        城市之美,在于环境之美、风尚之美、人文之美,来源于文明的温度、道德的厚度和精神的高度,在这方热土上,德令哈人耕耘着、播种着,努力让文明之花美丽绽放。
当前:B1(2018年08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