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移风易俗 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成都市青白江区移风易俗工作专题调研报告
李中志
近年来,成都市青白江区将移风易俗工作作为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为找准问题,进一步深化移风易俗文明乡风工作,结合“大调研”工作要求,近日,青白江区文明办先后前往大同、城厢、姚渡、清泉等乡镇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青白江区有农业人口24.29万人,占全区人口总数的57.91%。近年来,通过“三美”示范村建设、文明村镇创建及移风易俗、家风家训示范点位打造等行动,近7万户逾16万名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陋习得到遏制,文明乡风初步形成。
二、主要做法
抓宣传教育,促习惯养成。一是利用各级各类媒体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文明祭祀、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嫁娶等;二是张贴倡导文明新风的、传承传统美德等主题宣传标语、公益广告、宣传画等5000余幅,制作发放文明餐桌、文明公约、文明宣传读本等各类宣传品10万余份;三是用“新发展新理念新故事”成都百姓故事会主题展演、“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文明新风宣传。
抓阵地建设,促活动开展。一是大力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配套,新建文化廊、民风廊、文化广场99个,建成124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11个乡镇综合文化活动中心、124个农家书屋,精心绘制文明宣传标牌1000余个;二是提升志愿服务阵地建设。大力提升69个社区志愿服务站的服务水平,开展“最美夕阳红”社区老人集体生日会、“童心护航”关爱留守儿童、“常青藤”老年人健康讲坛、樱花节文明旅游等志愿服务活动。
抓典型引领,促群众自治。一是开展“寻找最美新乡贤”“寻找青白江好人”等评选表彰活动,创办“好人开讲了”课堂,邀请典型人物现身说法,辐射带动全区群众学习典型,争做典型。二是建立完善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报告制度,督促党员干部带头文明节俭办婚丧事宜。三是打造曾家寨子等好家风、好家规、好家训特色示范点及姚渡镇光明村移风易俗示范点,创新开展文明乡风“七大行动”助推移风易俗。
抓机制制度,促常态长效。一是推动全区各村(社区)将移风易俗内容写入村规民约。二是创新组建乡风文明理事会并对红白喜事规模、礼金上限等做出明确规定。三是把推动移风易俗工作纳入“三美”示范村创建考核内容,纳入文明村镇、文明社区评选内容。
三、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移风易俗工作合力不足。由于移风易俗工作尚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和工作标准、要求,虽然政府在支持村级活动阵地建设和活动开展上投入较大,但由于缺乏统筹策划和专人管理,普遍存在群众对活动不感兴趣、功能室利用率低的问题。
精神文明建设发展不均衡。由于经济条件、认识程度不一样等原因,各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状况也不均衡。经济基础好的村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相对较高,软硬件设施更好,村民积极性更高,文化生活也更丰富,反之则相对较弱,影响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整体推进。
不良习俗仍然存在。一方面,部分农民旧观念根深蒂固,婚丧事宜大操大办,比桌数、比酒水、比车队的现象仍然存在;另一方面,农村精神文化和娱乐活动相对匮乏,村级活动阵地利用率低,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覆盖面小,打牌赌博成了一种广为人们接受的娱乐交流方式。
四、思路与对策
建立完善乡风文明建设管理机制。推动成立区委领导的移风易俗领导小组,将移风易俗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绩效管理,形成比较完备的指标体系;加大对公益性殡葬项目和农村文体设施的扶持投入力度,建设村民治丧专门场馆;引导青年群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婚恋观和孝道观,自觉实行新事新办,倡导集体婚礼、旅行婚礼等;落实村级自治组织主体作用,推行“一约四会”制度,明确婚丧操办流程、标准。
推动镇村协调发展。找准镇与镇、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均衡的症结,统筹安排,对症施治;分解困难村镇发展任务,统筹村镇发展要素,促进村镇联动发展;动员发展较好的村镇结对帮扶发展较弱的村镇,通过经验分享、产业联动等措施提振发展信心,破解发展难题。
扩大示范带动效应。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带头承诺婚丧嫁娶不大操大办,并严格约束家人,坚决抵制不正之风;深入开展道德模范、新乡贤、最美家庭等各类先进典型创评活动,用身边榜样教育影响带动群众;进一步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把破除陋习的要求贯穿其中,发挥文明村镇的“排头兵”作用。
(作者系成都市青白江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