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用生态画笔描绘美好明天
吴海奎

    三月的福建厦门,繁花吐蕊,春色满城。放眼望去,绿色在城乡深度蔓延,美丽在沃野缤纷生长。

    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的厦门,坐拥山海湖岛等良好的生态自然禀赋,厦门市委、市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厦门提出的“成为‘生态省’建设排头兵”的嘱托,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重要的战略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生态园林城市是在园林城市基础上的提升和发展阶段,是城市建设和管理进入生态文明新时期的一种先进模式。按照厦门市委、市政府部署,厦门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厦门市市政园林局等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冲劲干劲,开展创生各项工作,并以创生为抓手,补齐短板,加快完善园林绿化和市政设施,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在新一轮发展格局中,推动厦门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以绿为美

    持续打造“怡人的绿”

    “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如今生活在厦门,推窗望绿、行路见荫、移步异景。绿色,已经成为美丽厦门的底色。

    不过,厦门的绿,并非与生俱来。据厦门市园林植物园荣誉主任、85岁的陈榕生回忆,三四十年前,厦门的园林绿化水平还比较落后,市区内几乎看不到成片绿色,行道树的品种也仅有四五种。

    一手抓保护,一手抓建设,厦门绿化事业逐步驶入发展的快车道。1996年,厦门市人大就制定了绿化条例,这是厦门获得特区立法权后,最早颁布的法规之一。厦门持续开展造林绿化,不断加大投入,一座座荒山,披上绿衣,一条条道路,成为绿带。1997年,厦门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2013年,厦门在全省率先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这些都成为厦门人引以为豪的绿色招牌。

    近者悦,远者来。怡人的“厦门绿”,已然是市民幸福感的重要来源,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厦门的“魅力值”。

    以民为本

    家门口公园越来越多

    在厦门,逛公园,是许多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多高品质的公园,建在了市民的家门口,岛内岛外的公园布局,更加均衡。

    马銮湾带状公园是马銮湾新城开发建设的重要公建项目,2018年,公园的首段建成开放。四季花林、景观性干沙滩、彩色透水路面、船型观景平台……公园高颜值的景观、人性化的设施吸引了许多市民的目光。“不仅周边居民爱来这里逛,很多岛内居民也特地跑过来游玩。”公园管理方说。

    2018年9月,任职于厦门一家银行机构的李文来,有了一个新的身份——仙岳公园“市民园长”。担任市民园长后,李文来每天下班后就到公园里走走看看,参与公园园容园貌、安全秩序的管理工作,他还吸纳了一批热心市民加入志愿者队伍,共同参与公园管理。

    “共谋、共建、共管、共享、共评”的治理理念,在“市民园长”模式中得到了生动体现。自2016年南湖公园率先选出“市民园长”后,厦门已经有6座公园推行这一管理模式,公园的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近年来,绿色低碳健康的慢行方式,受到市民的广泛青睐。厦门顺势而为,大力开展慢行系统建设,先后建成了天马山绿道、海翔大道绿道、新阳大道慢行系统、同安东西溪慢行系统等。

    修复生态

    做好“显山露水”大文章

    水清岸绿、白鹭成群、繁花似锦的筼筜湖区,是厦门的“城市绿肺”和“城市客厅”,不过,在三四十年前,完全是另一番景象。由于围海造田行动,筼筜湖变成基本封闭的内湖,周边大量工业和生活污水、垃圾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湖区,水质急剧恶化,成了令人望而生畏的臭水湖。

    30 多年来,厦门对筼筜湖进行了四期大规模的整治,筼筜湖湖区生态平衡已得到修复,从臭水湖变成“城市客厅”,成为市内一颗绿色明珠、群众喜爱的文化休闲中心;湖区周边也成为厦门市的政治、文化中心,成为广大市民日常活动的公共空间。

    筼筜湖的生态治理成功,是厦门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的一个片段。2017年,厦门全面推行河长制,全面开展流域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发源于天竺山的过芸溪,是海沧的母亲河。过去,由于污水乱排,河道乱占,造成流域水质差,还严重影响防洪排涝能力。过芸溪生态修复改传统的“工程治水”为“生态治水”,经过整治,如今的过芸溪,河道宽阔、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成为一条原生态的绿色安全水系。目前,厦门岛外9条溪流的生态整治和保护工作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正逐步实现。

    如今的厦门,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城乡环境持续改善,正朝着成为国家生态花园城市的目标奋勇前进。

当前:3版(2019年03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