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需建设更加舒适的成长空间
黄文

    “志愿服务能不能像共享单车一样穿梭自如?”这看似大胆的想法,却是很多志愿者的内心独白。一方面社会志愿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志愿者面对思想包袱和条件要求犹豫止步,志愿服务到底需要怎样的成长空间,值得我们重新思考?

    从奥运会、世博会、G20峰会到支教支医、扶弱助老,志愿者的精神风采和专业素养深深感染着我们,也激励着更多人主动加入志愿服务的队伍,形成了更加多元丰富的志愿服务活动。

    在志愿者管理上,管理方法应灵活设置,针对专业志愿者和普通志愿者的特点进行管理,对公益组织也应进行科学管理和作用发挥,理性认识志愿服务供需现状。志愿服务和生态系统一样,光有树木成不了森林,面对正在不断发育成长的志愿服务事业,我们应了解和尊重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激素催长、人为造型。

    培育良好的志愿服务空间,首先是要认清各自的角色,政府作为主要的倡导者、规范者和管理者,更多的应该从政策上激励社会组织策划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和吸纳培育志愿者,建立志愿服务个人档案,同时要将专业志愿者和普通志愿者进行界定和区分,同时向大众普及相关知识,鼓励大众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简化志愿服务活动条件要求,开展志愿服务体验;针对被需求者,应积极引导,志愿服务虽是无偿,但资源有限,应用于最需要的地方,不能形成志愿服务的乱摊派,增加不必要的志愿服务,同时在活动规格上,可以设置基准,但也应引导被需求者保持理性和感恩心态,避免提出过高的无理要求。

    在快速城镇化和人员加速流动的今天,志愿服务填补了信息链条的空白和政府难以涉及的角落。志愿服务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增强了人与人的交流。打牢志愿服务的根基,让志愿服务走进社区、走进农村,让大众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没有思想包袱和行为负担,才能肥沃志愿服务生长的土壤,让志愿服务的幼苗成长成林。

当前:B3(2019年07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