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万吉水人民奏响文明的强音
——江西省吉水县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纪实
陈祥燕 本报记者 杨初

    赣水逶迤,东山拥翠。5月底,江西省委、省政府联合发布表彰通报,授予吉水县等11个城市(县城、城区)“江西省第六届省级文明城市”称号,圆了56万吉水人民期盼已久的文明城市梦,有诗有情的吉水彰显出无穷自信和魅力。

    高位推进

    全力构建全域创城新格局

    吉山秀水的福地吉水,一座美丽多姿的省级卫生城市、园林城市,连续5年荣获全省综合考评先进县,连续6年荣获全市“五好”县级班子、全市综合考评先进县,全省农业农村先进集体、新农村建设先进县等多项殊荣让吉水熠熠生辉。如何创新拓展文明和谐、科学发展新路?吉水定下了明确的目标——举全县之力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把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作为促变化、顺民意、得民心的首要实事来抓。

    面对各地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的激烈竞争和排名不靠前的严峻形势,吉水迎难而上,加强组织领导,县委书记任总负责,县长任总指挥,设立12个对标创建工作推进组;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定期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因地制宜,在全市创新实施“路长制”网格化做法,推行“周二创建日”工作模式。

    2017年,吉水在全省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中获得第八的好成绩,拿到了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的入场券。2018年,吉水各级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带头清理卫生死角,现场办公解决问题;各级各部门签订责任书,每月制订详细工作计划;全市党员志愿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青妇中小学生都积极行动起来,投入创建工作中。“往前站、向我看、跟着干”在吉水蔚然成风。正是凭借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上下同心,描绘了全民创建的生动画卷。

    夯实基础

    蓄势提增城市文明新高度

    吉水城区市政基础设施薄弱,交通容易拥堵;背街小巷坑洼不平,占道经营普遍……面临创建的大考,摆在面前的棘手难题怎么解决?

    吉水决心紧扣发展、突出民生、注重创新、全力以赴,坚持从老百姓最关心的事做起,从老百姓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严格对照全省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出台实施“十二大专项整治行动”“六个专项提升行动”。投资4000余万元进行城中村、背街小巷、无物业小区改造提升,定期或不定期对大街小巷、城中村小广告、城市“牛皮癣”开展拉网式清理;开展公共环境专项整治,实行数字化城市管理,依法拆除县城区物业小区及公共区域十多万平方米蓝色彩钢棚;开展交通秩序专项整治,在重要交通道路着力开展机非分离行动;以“路长制”网格化管理为载体,集中力量整治城市脏乱差现象。所有点点滴滴的努力,改变的不仅是城市的风貌,更带来了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增长。

    一座城市的气韵和高度,不仅体现在高楼矗立、街区繁华,思想文化的高度才是城市精髓最完美的表现。作为江西省十大文化古县之一,吉水县利用源远流长、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优势,在城市建设中注重追求精细化、品牌化,结合厚重灿烂的红色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不断丰富城市文明的内涵。首届中国吉水乡村春晚成功举办,讲述杨万里故事的电影《脱缰》圆满收官,“诚斋气节万里风”“一带一路话陈诚”“永乐大典忆解缙”等主题文化活动一一开展,共同彰显出吉水文化的自信,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也因此变得愈发富有生机。同时,吉水还重点实施了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精心建成了路堤结合、吉阳大桥等一批“跨江环湖发展,双向对接融城”项目。全面启动滨江路绿化带亮化提升工程,城市装灯率达100%、亮灯率达98%以上。全力打造吉安中国进士文化园、杨万里公园等精品景点,把城市文化精髓名片化,增添了城市文明的张力。

    久久为功

    持续拓展城市文明新内涵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吉水县持续开展道德模范、好人文化等品牌活动建设,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乡镇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平台,借助红色文艺轻骑兵、弘扬井冈山精神宣讲团等活动载体,分赴机关、社区、学校、企业、乡村大力宣传先进典型人物事迹,成风化人。蔡佳如、谢仕发、陶壮文……一大批凡人和他们的善举,有力提升了吉水文明创建的内涵。以榜样引领,在全县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县委、县政府对文明创建道德建设的高度重视结出了硕果,不仅激发出强大的崇德向善正能量,更充分展现了吉水城市文明的凝聚力。

    吉水把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作为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创建的有效途径,通过搭建县、乡镇和县直单位、社区三级志愿服务架构,积极组织全县在职党员常态化长效化开展“进社区报到”志愿服务、机非分离志愿值守、文明交通执勤、“路长制”网格化值守等活动。目前,该县在江西志愿服务网累计注册志愿者70020人、志愿服务组织782个、志愿服务项目4272个,位居全市前列。

当前:B2(2019年08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