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赤水:志愿者驻村让文明花开正芬芳
刘荣誉

    清晨的赤水,暑气中夹杂着几丝清凉。在贵州省赤水市宝源乡回龙村的堰坝口安置点中,二三十名村民围坐成圆圈。

    “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要我们搞生态农业和生态经济。大家要把山水保护好,把竹林管护好,在石头上栽满金钗石斛,再搞好林下养鸡、冷水养鱼以及花卉、果蔬观光农业,就可以发生态财啰……”这是贵州省赤水市文明实践中心的志愿者驻村理论政策宣讲员穆仁斌正在给村民作理论宣传。

    每个月的上下半月,穆仁斌各在村里工作5天,面对面地接受群众“点单”。他还策划了“国旗下的传习”志愿服务项目,每个月的第一天都要组织村民进行一次升国旗仪式,开展一次理论政策宣讲。

    如何让理论宣讲更接地气?让文明实践往实里做,往深里走。今年初春,赤水借鉴脱贫攻坚驻村包保工作经验,组建起126支乡风文明志愿服务队进村。每一支队伍都配齐了理论政策宣讲员、产业致富帮扶员、文艺活动辅导员、移风易俗引导员、权益维护指导员“五大员”,他们从7600名党员干部志愿者中选拔产生,由678名专业对口或有特长者组成。

    何淑琴是一名农业农村局派驻旺隆镇富顺村的产业致富帮扶员,她发挥专业长处组织村民学习种养技术12次,让10多户群众成了产业大户。“过去技术不到家,搞啥子都亏本。”村民冯泽辉说出了心里话,他现在栽种了石斛、白芨等药材,预计今年收入达到10多万元。

    做给群众看,带起群众干。赤水市将乡风文明志愿指导队工作情况,纳入干部的年终考核,压实工作责任,让“五大员”成为群众身边永远不走的志愿者。同时,以党风带政风,政风带民风,推动农民志愿服务蔚然成风。据志愿服务系统显示,目前已经发展农民志愿者6389人,参与志愿服务3万余次。通过文明实践的引导,越来越多的农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再变为爱好者、传播者,最后也成为了志愿者。

    返乡农民工赵群西加入了葫市镇小关子村的“葫芦”文艺志愿者队,他利用休息时间教会村民跳广场舞、拉丁舞,还带着他们打快板、吹笛子、拉二胡,小村子悄然焕发文明的新气质。

    农民志愿者卢华英、杨昌芹加入了“竹艺生花”志愿服务项目,义务培训了易地搬迁扶贫安置点的1000余名群众,帮助大家发展竹编增加收入。

    农民志愿者帅必祥参加了复兴镇凯旋村的“提调官有话说”志愿服务项目,用接地气的方式劝导农村群众“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农村滥办酒席的风气得到了有效的遏制,户均人情支出从每年5000元降到2000元左右。

    马鹿村支部书记陈辉光加入了“花轿计划”志愿服务,助力恢复传统婚俗,向高价彩礼、庸俗婚闹说再见。

    在赤水,派驻乡风文明志愿指导队积极引导农民群众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参与主体,这既把以人民为中心的要求落到实处,做到“为了群众、服务群众”,也坚持“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探索出新时期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方法,让精神文明之花在乡村竞相绽放,老百姓真切地感受到了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当前:B1(2019年08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