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污染难题该如何破解?
本报记者 胡桂芳 实习记者 李尚维

    城区汽车刺耳的喇叭声不绝于耳,深夜居民楼下猜拳喝酒的吆喝声扰人美梦,建筑工地上发出的“砰砰哐哐”声拨动着人们的听觉神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噪声对于市民生活的干扰和危害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城市环境的一大公害,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根据生态环境部公布的《2019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显示,2018年,全国“12369环保举报联网管理平台”统计数据显示,涉及噪声的举报占比为35.3%,仅次于大气污染,排第2位,而由此引发的矛盾和争端也有碍社会和谐及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那么,究竟该如何破解噪声污染难题呢?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嘈杂难忍

    噪声影响人们生活品质

    8月9日下午,家住成都锦江区的王女士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挤上了地铁7号线。在车厢连接处,本想靠着车厢闭目养神,无奈旁边的一名乘客播放抖音视频的声音很大,吵得她心烦意乱。王女士只好转移到一个相对安静的位置。“这种情况很普遍,有一次因为我提醒对方关小音量还引发了争吵,弄得心情很不好不说,还没有解决问题。”王女士告诉记者。

    长期以来,公共交通工具的环境嘈杂已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市民在乘坐时即使遇到嘈杂声大多会选择忍耐,毕竟乘坐的时间不长,乘客可以随时选择下车或换位置。但家住成都紫御熙庭的李先生一家面对噪声却“没得选择”,每天凌晨三点半,小区对面的施工工地上机器碰撞、钢筋落地的声音会准时吵醒家人。“开着窗根本睡不着,不开窗房间里空气又不好,让人很是头疼。”采访中,李先生无奈地直摇头。

    李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记者在采访了多名市民后发现,几乎每一位受访者都曾经遭遇过噪声的困扰,他们有的表示已经“习以为常”,有的则表示苦不堪言。

    何谓环境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按照我国的城市环境噪声标准,居民区一般为白天55分贝、夜间45分贝。如果居民长期生活在超过此分贝的环境中,不仅会使人心情烦躁,损害听力,而且还会导致心理疾病。

    监管乏力

    噪声防治难点在哪里

    面对噪声污染,相关管理单位和执法部门表示,目前大多数的噪声只能以劝导协调为主。为何噪声污染屡劝不止?噪声污染何以监管乏力,防治难点又在哪里?

    “噪声污染取证难,商家为了宣传商品用高音喇叭招揽顾客,而警方接到投诉前往取证时商家事先降低音量,取证人员一走,往往又会恢复原样。”采访中,市民杨蓉女士表示,噪声污染不仅存在取证难,其界定也相对较难,这些都给监管带来一定的困难。

    成都城管相关人员表示,协调管理难度大也是造成噪声污染监管乏力的原因之一。按照法律规定,生态环境部承担着对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责,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噪声往往被细分为交通运输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等,因此在具体执法管理中,还需要住建、交通运输、文化、公安等多个部门的协调配合,这对于明确职责、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了难度。

    对此,有专家建议,在执法环节上要明确部门执法权限,以解决目前存在的噪声污染监管多头执法难题。同时,还要健全和完善噪声监测、管理和执法手段,提高执法人员的专业素质。各地相关噪声污染监管机构也应当及时公布及完善投诉方式,简化此类纠纷的处理程序,为公众维权提供便捷途径和法律保障。

    多措并举

    打造噪声防治的良好生态

    公众投诉难、取证难、政府执法难……尽管治理噪声污染存在多种困难,但各地仍在积极地努力,多措并举打造噪声防治的良好生态。沈阳警方近日向噪声“宣战”,对拒不改正者将依法查处;郑州建立噪音污染台账,发现一处整治一处,并将整治情况纳入“路长制”和城乡管理综合考评工作;惠阳对多家工地开出“噪音罚单”,从源头上强化管控……

    早在2016年2月,成都人民公园就安装了6个噪声监测器,实时监控附近区域的声音分贝值,噪声监测器的安装一方面让文明劝导变得有理有据,另一方面也能提醒市民自觉控制音量,对标约束自己。如今三年多过去了,噪声监测器的使用成效如何呢?

    8月13日一大早,记者来到成都人民公园,在6个噪声监测器点位中,5个噪声监测器显示的数值均不超过70分贝,1个在74分贝左右,乃树上蝉鸣所致。刚跳完一曲舞的陈阿姨告诉记者:“安装监测器以前,大家都不知道跳舞的音乐声超标了,安装监测器后,我们会根据监测器显示的数值调节音量,我们也不想打扰别人。”

    除了安装噪声监测器外,截至2018年底,全国有26个省(区、市)建设了2990个环境噪声自动监测站点。与此同时,为继续加强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生态环境部与公安、交通运输、住建、园林等相关部门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协调配合,共同推进社会生活噪声污染治理,全国多地建立了环保“12369”、公安“110”、城建“12319”、市民服务热线“12345”等举报热线的噪声污染投诉信息共享机制,接到投诉后及时转给相应的职能部门处理。

    此外,去年,国家还修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进一步完善了噪声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为做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法律支持。

    噪声污染的防治需要依赖市民文明素质的整体提升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一蹴而就并不现实,打造良好的噪声防治生态,推动市民自觉养成控制分贝的行为习惯,标本兼治,方得始终。

当前:1版(2019年08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