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郑小梅,生于1975年,成都漆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师承四川省漆器工艺大师邹小屏、吕树强夫妇。自2004年开始学习探索成都漆艺技艺以来,在古老技艺中融入现代生活理念,创作出《晚荷》《夏日樱花》《黑地描牡丹金花漆碗》《脱胎荷花瓶》《脱胎蝴蝶花瓶》等作品。
作品《脱胎荷花瓶》
漆器家具《晚荷》
作品《夏日樱花》
“漆器是有生命的,它对我来说是一种修行。”今年44岁的郑小梅已经与漆器打了15年交道,在她工作间的一件件漆器作品上,用色彩精心描绘的花、蝴蝶、鱼等图案,精致美观。
成都漆艺,中国四大漆艺之一,是四川省成都市传统手工技艺,2006年凭借“髹饰八法”和“三雕一刻”绝技,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其制作工艺复杂,做工细腻,生产耗时绵长,被誉为“雕镌知器,百伎千工”。15年来,从探索学习到传承创新,郑小梅早已掌握了成都漆艺的全套手艺,对成都漆艺的热爱已深植她的骨髓。
A
爱上成都漆艺
提起成都漆艺,郑小梅总有说不完的话,满面的笑容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漆艺带给她的快乐与幸福。
1999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工艺系的郑小梅在大学期间便对传统漆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04年2月她游学日本,更是被漆器精湛的工艺所吸引。“身为一名中国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我产生了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文化的想法。”郑小梅告诉记者。
在日本游学半年后,郑小梅回到成都,拜访了四川省漆器工艺大师邹小屏,并于当年开始探索大漆的各种制作方法。查阅资料、学习理论、交流学习、实际操作……近一年时间,郑小梅尝试摸索制漆、制胎等技艺,虽然因为对漆过敏,经常导致浑身肿痒难耐,但她并未被这点困难吓退,依然潜心钻研技艺。
《黑漆碗》是郑小梅独立创作的第一件漆艺作品,当她将这件作品放在邹小屏手上时,邹小屏情不自禁地感叹:“哎呀,真不错!”
邹小屏的肯定坚定了郑小梅在漆艺事业上继续坚持下去的决心,2005年6月,她正式拜邹小屏、吕树强夫妇为师,全面学习成都漆器的制作工艺。“制作漆器不仅仅只是艺术创作,更是对从事这一行业的匠人耐力的考验,要传承这门技艺不是只靠兴趣就行,最重要的是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郑小梅如是说。
要制作一件漆器并不简单,前期晒生漆,郑小梅必须守在旁边,随时观察漆色的变化。生漆和空气充分混合20多天才能变成熟漆,当漆水从白色变为均匀的深酱色,才意味着完成。“温度和湿度的变化,都会影响生漆转换成熟漆的过程。”郑小梅说,这些都主要靠经验。
到了真正开始制作时,每次上漆都要“三漆三磨”,稍不留神,就会功亏一篑,推光时要用手掌最厚的地方蘸上瓦灰粉,一遍一遍地磨,直到手掌发烫,漆器表面浮光被磨去为止。有时漆器大件,一磨就要花上一整天。
完成一件漆器,从制漆、制胎到雕填、镶嵌、彩绘、脱胎等,至少需要30余道工序,耗时短的1个月左右即可完成,做工复杂的则需要1年至3年才能完成。正因为其制作工艺复杂,从2004年学做漆器至今,15年时间,郑小梅完成的作品仅有50余件。
“搞漆艺除了要有绘画功底,还要掌握各种技法,最关键的便是制漆和制胎。”为了制作出更具表现力和生命力的作品,郑小梅一直坚持对成都漆艺的学习和探索,她在享受漆器制作的过程中不断前行。
B
让漆艺融入现代生活
“成都漆艺大多是在木胎之上制作,何不将其用在木质家具上,让传统技艺走进百姓生活呢?”在不断的漆器制作与尝试中,郑小梅产生了这样的想法。2009年,郑小梅将漆艺与家具相结合,创作出了作品《晚荷》。这件作品耗时半年之久,得到了许多漆器爱好者的认可和喜爱。
继《晚荷》之后,郑小梅又相继创作了《散落樱花》《夏日樱花》《朱砂大漆漆盘》《黑地描牡丹金花漆碗》《红地汉纹罐》《脱胎荷花瓶》等作品。其中,作品《朱砂大漆漆盘》和《黑地描牡丹金花漆碗》被“成都市名人字画库”收藏,作品《夏日樱花》《散落樱花》被四川书画名人档案收藏。
当记者问及她最喜欢的作品时,郑小梅毫不犹豫地说出《夏日樱花》。那是一件每一个环节都做工细腻的作品,一只红色的大圆盘上描画着散落的白里透粉的樱花,“那种红非常正,给人一种沉稳、简洁、明朗的感觉,红白颜色的对比,非常美!”
为了创作《夏日樱花》,从制木胎、制灰胎到上底漆、上中漆、上面漆,再到拓画稿、跳漆作画、做肌理、上透明漆、推光……一整套工序耗费了郑小梅3个月时间。
“艺术源于生活,我一直在尝试着让自己制作的漆艺作品在不失传统技法底蕴的同时,更有趣、时尚、简洁、轻松,更贴近生活。”在热爱传统漆艺之外,郑小梅创新设计出木质书签、木梳子、木质茶杯等漆艺作品,在古老技法中融入现代生活理念,将漆艺与其它材料相结合,创造出更丰富、更现代的漆艺表现形式,让漆艺焕发新的生命力。“只有在不断尝试中,这门传统技艺才能真正融入老百姓的生活,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郑小梅表示。
C
吸引更多漆艺传承人
由于只能通过手工劳动制出成品,同时也只能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这使得成都漆艺的传承难度非常高,再加上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漆器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成为收藏品和陈设品,成都漆艺的传承也面临着后继乏人、创新乏力的问题,这都使得这项古老的传统技艺面临着重重困境。
“将这一古老技艺传承下去是我的使命。”作为成都漆艺传承人,多年来,郑小梅一直致力于传承这门技艺。
在成都市蒲江县甘溪镇箭塔村,有一处500多平方米的漆器创新探索基地,设有亮漆间、操作间、展示厅、授课间等,这是郑小梅2018年在此租下农房自己设计打造的。目前,该基地已投入使用,郑小梅每周都会来到这里带领村民和漆艺爱好者一起学习成都漆艺。
“打造这样一个基地,除了想找一处安静的地方,安静地做漆器之外,我还想利用基地吸引更多人来到这里了解漆艺、感受漆艺、接触漆艺,让更多人知道它的制作过程,将成都漆艺这门古老而璀璨的历史文化和技艺传承下去。”郑小梅坦言。
为了更好地传承成都漆艺,郑小梅还收了几名徒弟,在她的悉心指导之下,徒弟们的漆器制作水平越来越高。张媛是郑小梅的第一位徒弟,也是她的大学同学,在她的耳濡目染之下,张媛现在已经能独立完成漆器制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创作之余,郑小梅还在成都市的基层社区开设成都漆器传承教育课程,推广成都漆艺文化和技艺,让更多人认识并了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完全不后悔自己的选择!随着大众对漆器了解的深入,成都漆艺一定会亘古绵长地传承下去。”站在自己亲手制作的漆器家具《晚荷》前,郑小梅异常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