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青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地区生产总值比1949年增长335倍,地方财政预算收入比1951年增长6821倍,森林覆盖率从不到1%提高到7.26%……
国务院新闻办9月4日举行新中国成立70周年省(区、市)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中共青海省委书记、青海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建军,中共青海省委副书记、青海省人民政府省长刘宁围绕“建设国家公园省 传递大美青海情”作介绍。
◆“三步走”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
作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和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王建军说,青海确立了“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三江源、祁连山2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我们将按照‘三步走’目标,开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更加美好的明天。”他说。
第一步,到2020年,完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构建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基本框架,建成全国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典范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先行区、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区、优秀生态文化传承区。
第二步,到2022年,保护和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初步建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
第三步,到2025年,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更加健全,统一的分级管理体制更加完善,保护管理效能明显提高,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自然保护地典范。
王建军表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的实践,让青海变得越来越成为一个有山有水的景观园,全省各类自然保护地217处,90%的国土是限制和禁止开发区,湿地面积居全国首位。
“我们将一步一个脚印,遵循自然法则、生态规律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建设好国家公园省,传递好大美青海情,让全世界共享‘地球第三极’的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王建军说。
◆“四大绿色发展体系”推进青海高质量发展
多年来,青海积极探索实践,推进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
“在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上,我们打造了绿色能源、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绿色农牧业四个绿色发展体系。”刘宁说。
在绿色产业方面,青海一改过去高耗能企业入青的条件,开始限制高耗能企业在青海进行发展,大力推动循环经济、数字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的产值已经占青海省产值的60%以上。
在绿色能源方面,青海的清洁能源装机突破了1200万千瓦,正在打造从青海到河南的世界上第一条全部绿电的可再生能源特高压通道。此外,青海正在打造绿色可再生能源基地;实现了全省范围内连续15日绿电供电的计划,是世界首创。
在绿色消费方面,青海紧密结合绿电、枸杞、农副产品的发展,从一次消费、二次消费上都非常注重绿色消费。
在绿色有机农牧业方面,青海在化肥农药上减量,化肥用量已减少24.4%,农药用量预计到年底将减少到20%。
青海是牦牛之都、藏羊之府。刘宁说,青海在此基础上进行可追溯体系建设,在绿色发展方面有了新起色、新成就。
◆“精准扶贫”动员全部力量清零绝对贫困
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青海的脱贫攻坚战如何拿下难啃的“硬骨头”?
青海由于特定的地理条件,地位特殊、省情特殊,脱贫攻坚任务非常重。刘宁说,青海60%的贫困县已经摘帽,90%的贫困村已经退出,85%的贫困人口已经脱贫。目前还剩下17个县、170个村、7.7万人,其中多数是深度贫困人口。
青海在多年的扶贫中积累了许多经验。精准扶贫,首先是精准识别。青海近年把目标集中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上,识别了52万贫困人口。
在劳务输出上,青海集中打造“拉面经济”,拉面馆在全国各地约2.72万家,每年产值150多亿元。在生态扶贫上,设置了草原、湿地、林业生态公益的管护岗位12.6万个。“贫困群众在生态看护中得到了更多实惠,获得感在不断地增强。”刘宁说。
青海实施易地搬迁扶贫,把将近12万“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贫困人口搬迁出来,“十三五”期间计划的搬迁人口已全部完成。此外,还有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社保兜底,率先打通低保标准和扶贫标准“两线合一”,最穷的、最贫困的、没有生产能力的由低保“兜底”。
“今年最大目标就是绝对贫困人口清零,为此制定了清零的行动计划。”刘宁说,青海专门对“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进行支持,同时制定出台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的衔接政策,相应解决一些相对贫困人口的困难。
(新华社 王优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