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陪我过中秋
马全和(山西)

    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明月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宋代诗人苏轼的《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对于咏叹中秋节的诗句我们总能张口就来,这些优美的文字带着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味美妙的胜境。

    屈原在《天问》中曾说月宫有“蟾蜍”,所以人们也将月宫称为“蟾宫”;到了汉代,传说月中有玉兔,晋代文学家傅玄还为玉兔安排了工作,他在《拟天问》中说:“月中何有?白兔捣药。”《淮南子》云:“月中有桂树”,这便又给月中添了一物;待至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天咫》则演绎出一个吴刚在月宫伐桂的故事;再至后来,民间还孕育出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这些故事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想象空间,更是让诗人们费了不少笔墨。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嫦娥》云:“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古时的中秋夜景色对我们来说十分抽象,但诗人却能将遥远的画面再现。李朴的《中秋》:“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中秋之夜的月色在这样的诗句中被描写得有声有色,犹如一幅宏大壮观的画卷——浩瀚广阔的夜空中,月亮像一面宝镜般升起,万籁无声,似乎连天上的仙乐也因为惊叹美妙的月色而停止了演奏,此时整个宇宙的主角就是夜空中那一轮满月,皎洁的月光把无边的天地照耀得一片通明。

    通过阅读古诗,我们还了解到,古人在中秋节有观潮的习俗。白居易在《咏潮》中写道:“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苏轼任杭州府时,也曾多次观潮,他写的《中秋夜观潮》云:“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锁,夜潮留向月中看。万人鼓噪慑吾侬,犹似浮江老阿童。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从这首诗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观潮的人数之多,潮水的气势之磅礴。

    从诗中我们可以知道,月饼自古就是中秋节的“主角”, 诗人袁景澜的《咏月饼》一诗形象地描绘了月饼师傅制作月饼的情形:“形殊寒具制,名从食单核。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从诗中还可以看出,古人对制作月饼的工艺非常考究,而且自古以来人们就有在中秋节互赠月饼的习俗。民国诗人施景琛在《中秋词》中则从另一个角度来写月饼:“饼儿圆与月儿如,更兆嘉祥食有余。多感外家爱护意,年年例又贶双鱼。”诗人从浑圆如月的月饼想到了吉庆有余的生活,感谢亲戚邻里的馈赠之情。

    天清如水,月华似银。有月相伴,有诗相陪,人间便没有寂寞。读着读着,不觉融入诗中,去拾取诗海中一颗颗璀璨的文化瑰宝。

 

当前:B4(2019年09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