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初中是在偏僻农村的一所学校度过的。学校实际上是一所村办小学,由于教育的需要临时办起了初中班,并请了一些回乡种地的高中生作为代课老师。
那个时代物资匮乏,围绕课本的辅导材料也稀少得几乎没有。我的父亲是标准式农民,大字不识一个。有次从外地回来,父亲在客船上给我买了一套初三数理化试题,其实就是油印的讲义材料,翻开纸张并没有书所特有的墨香味,而是一股刺鼻的煤油味道。然而,或许正是因为有了那套材料,中考我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被县一中录取。开学去县城的路上,我瞅了一眼给我背负行李的父亲,他把那份得意和满足都写在了脸上,无论遇到认识的或是不认识的,他都冲人家乐呵呵的……我在脑海里反复勾勒父亲买那套油印材料时的情景:卖者是如何口若悬河地做着销售宣传,而父亲又是如何地踌躇和掂量,最后狠下心来,掏出口袋里那点羞涩的钱币,他一定是在想,哪怕少吃一顿饭也是可以的,可是不能让娃不读书啊!按当时的实际境况,如果我考不上高中便只能回家劳动,那是不识字的父亲最原始最直接的判断。
最近读《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一书,知道了我国文学大师季羡林的父亲虽然识字不多,但他通过自学,成了能诗、善书、会篆刻的奇人。在大明湖畔的正谊中学,为了让喜欢钓虾、钓蛤蟆胜过读书的季羡林走上爱读书的正轨,季羡林的父亲特意给季羡林讲课,并编选了一本《课侄选文》。季羡林在后来的回忆录里写道:“他严而慈,对我影响极大。我今天勉强学得了一些东西,都出于他之赐,我永远不会忘记。”其实,天底下的父亲没有一个不希望自己孩子能够好好读书的,包括我的父亲,他的那套油印材料在今天看来,所饱含的父爱不比季老父亲的《课侄选文》少上半分。
儿时有一年寒假,家乡发生了地震,广播里要求每家都要搭建防震棚避难,但我们家缺少高粱、玉米的秸秆,实在无法搭建。为了保证我的安全,父亲将家里的猪拉到了圈外,并把圈内的水泥地面打扫干净,还买来了塑料雨布将猪圈上方遮盖严实,打理好后,每晚便把我“赶进”猪圈睡觉。每天晚上,猪在外面哼哼唧唧想进来,却进不得;我想出去,也出不得。为了打发那段寂寞的猪圈时光,我从邻居那里借来了很多书,每晚囫囵吞枣却又乐此不疲地徜徉在书海里。在煤油灯下,我读完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一本本书极大地激发了我的阅读兴趣,为我培养爱读书的习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读书,自古至今都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和爱好,活到老,学到老,读到老。读书可使人知耻向善,通情达理,人们可以从书中感悟到生命的神奇力量,正如冰心所说:“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