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后的田野上,难免会有一些被农人遗漏的粮食或果实,或隐藏在秋作物的秸秆上,或遗落在泥土里。于是,在昔日的乡间,每逢秋收过后,便会有一些拾秋的身影在田野出现。
并不是什么秋作物都可以拾,能拾的庄稼种类其实极其有限,只有玉米、花生、红薯等寥寥几种。毕竟,在秋季的高秆作物中,玉米种得密,穗又稠,最容易发生遗漏;长在地下的庄稼中,花生和红薯遗漏在地下的要多些。至于大豆、芝麻等矮秆庄稼,都是用镰刀收割的,几乎没有什么遗漏可拾。
常言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拾秋前,当务之急要把各种工具置备齐全,这样才不耽误事,效率才高。拾秋的工具可谓是五花八门,譬如,在红薯地里必须用铁齿耙子,便于在土里翻找;在花生地里要用抓钩,这玩意儿没有现成的,都是用铁丝自制;装玉米穗、花生和红薯,鱼皮编织袋是必不可少的装备。反正去拾秋并没有什么目的性,一路沿途逮住啥拾啥,故而把各种工具准备得齐全一些,收获就可能会多一些。
乡下人淳朴善良,总是结伴一起外出拾秋,大帮小、壮帮老是常有的事儿,一举一动间都充满了浓浓的温情。拾秋的人以孩童为主,乡下的孩童习惯于赤脚走路,不过,拾秋不穿鞋是万万不行的,刚收完庄稼的田野看似松软,却暗藏玄机,譬如尖刺已经变黄变硬的蒺藜和锋利坚硬的玉米茬,一不小心就会扎伤脚。有时候,即便穿着布鞋也无济于事,稍不留神,尖尖的庄稼茬就会穿过鞋面扎入肉中。秋分前后,天气温差较大,早晨略显凉意,在地里蹚上几个来回,鞋和裤腿就被露水濡湿了。所到之处,满地都是被放倒而尚未运走的玉米秆,一脚踩上去,惊了无数蚂蚱蛐蛐,一时间四处蹦跳飞舞;枯黄的玉米叶和衰草铺了一地,经过露水的湿润之后,走上去绵绵软软的,像踩在厚实的地毯上。
外出拾秋,孩童最想得到的就是花生。在我的老家,因花生地多在坡岭上,套牛犁地多有不便,故而农人们多用整株拔起的办法收花生。把花生的整个植株拔起来后,大部分花生的果实会被带出,但总难免会有一部分留在土里,且多是籽粒饱满的。一旦有孩童从地里扒拉出沾满泥土的花生,便会心急火燎地剥掉外壳,开心地享受意外得来的美味。
红日西坠,暮云四合,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洒满村里村外,也照在拾秋人黑黝黝的脸上。此时,通往村庄的羊肠小道开始喧闹起来,人们肩上扛的、背上背的、怀里抱的、手里提的,清一色全是拾秋所得。无论收获多少,每一个拾秋人走在回家路上的脚步都是踏实的,脸上流露出的表情里有难得的满足和欣慰。在门口等候多时的家人一脸笑容地从拾秋人手中接过收获,同时也接过了艰辛生活中的些许希望。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当年随着大人在地里东翻西找的我已经年过不惑,也无需再挖空心思地为填饱肚子奔波劳苦了,但拾秋这个已在我的生活里尘封多年的词,突然在一个万籁俱寂的秋夜闯入了脑海,就像是一根隐匿于野草丛中的藤蔓,我只是拽住这一头轻轻一拉,那一头便有关于儿时拾秋的一串串往事被扯了出来。那些画面承载着辛酸与喜悦,就像一壶陈年的老酒,时间愈久愈令人感到回味悠长,总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愫在里头。如今,各家各户的生活条件都好起来了,可能已没有人再东翻西找地去拾秋了,那些遗漏在秸秆之上或者泥土之中的粮食或果实,恐怕再也难以做到颗粒归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