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河源——文化建设亮点纷呈 群众文化获得感成色更足
黄世军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精神风貌。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河源市厚植文化沃土,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持续扩大,文明创建活动全域推进,群众性文化活动空前繁荣,文化建设亮点纷呈、硕果累累,“示范区”“排头兵”建设提效破局的精气神更加高涨,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成色更足。

    ◆追根溯源:底蕴深厚

    历史文化地位不断提升

    在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区域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的今天,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生态环境,更要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河源,是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之一,拥有厚重的历史底蕴、深邃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文化遗存。2007年底,河源市正式提出“客家古邑·万绿河源”这一河源城市形象定位后,次年获得了第23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主办权,河源的客家文化建构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2008年,在充分调研和大量读史读志的基础上,时任河源市委书记陈建华在河源建市20周年庆典大会上提出:河源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是中国革命策源地之一。

    “两地文化”的提出,不仅丰富了“客家古邑·万绿河源”作为河源城市形象的内涵,而且进一步提升了河源历史文化地位。

    2017年召开的河源市委七届三次全会强调,实现率先振兴,优秀文化是引领。全会提出,要坚持文化自信,突出文化引领,用文化涵养文明、提升文明,为率先振兴提供精神力量、道德滋养和文化支撑。这就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确立了文化建设在河源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文化设施:大力投入

    涵养城市精神气质

    2016年12月28日,建筑面积超3万平方米、设计藏书容量为100万册的河源市图书馆新馆正式开馆。截至今年5月底,进馆读者超430万人次,办证10万余张。

    据统计,近年来,河源市文化设施建设总投入超过6亿元,市图书馆新馆、市博物馆、市文化馆、市档案馆新馆“四馆”全面建成并免费对市民开放,河源市公共文化设施短板正加快补齐。“四馆”的建成,彻底改变了河源文化设施滞后局面,与桃花水母大剧院一同构成河源市文化建设新的重要平台,使河源公共文化设施水平跃升至全省山区市的前列。

    同时,河源市还通过新建、改建或扩建措施,完善了一批县级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乡镇全民健身广场等基层文化体育活动设施。目前,全市建有乡镇(街道)文化站100个,建成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433个,其中2018年全市人均文化投入164.56元,超额完成省下达的任务。

    当前,河源市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1160平方米,全市每年开展的惠民文化活动超过1200场,初步形成城市“10分钟文化圈”、农村“10里文化圈”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百姓,都能享受到公共文化场馆提供的免费服务。

    文化场馆设施的完善,也为河源承办大型活动赛事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年来,河源承办了广东省客家山歌大赛、广东省第十届少儿艺术花会、广东图书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等一系列省级赛事。在老百姓共享文化盛宴的同时,河源城市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也进一步提升。

    ◆文明创建:久久为功 

    打造人民幸福之城

    文化底蕴深厚的河源,如何进一步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2012年,河源提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2014年,河源以广东省第一名的成绩,成功获得了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并在2017年代表“广东队”参评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

    2018年初,中央文明办确定2018年—2020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河源成功入围,开启了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新征程。

    在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把创文工作与全市发展大局紧密结合起来,按照“2018年夯实基础、2019年巩固提升、2020年全力冲刺”的安排,始终把创文作为一项基础工程、战略工程、民生工程,通过创文,达到精神高贵、文化高雅、经济高端目标,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当前,河源创文成效持续显现: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城市面貌持续改善,特色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文明创建氛围日益浓厚,文明创建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干净整洁有序的城市环境和平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不断巩固提升,建设生态现代美丽河源的目标越来越近,河源市民收获了更多实实在在的创文成果。

当前:B1(2019年09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