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传承和发展,一直是值得研究和实践的课题。近几年,文旅部和教育部一直在推进“非遗进校园”。山东省济南市文化馆、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非遗进校园”系列公益活动作为重点打造的文化品牌活动,现已持续开展11年。2018年开始,又利用“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融合工程”将非遗进校园引向深入。
前期 浮光掠影收获少
非遗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强调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回答着“何谓己”“何谓国”“何谓他者”的重要命题。
2011年,我国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之后,初步形成了囊括政府、教育等各领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在这一保护体系下,学校及社会各界以“非遗从娃娃抓起”为理念展开了形式各异、丰富多彩的“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遂构成了教育领域中与非遗保护传承相互融合的最大特色。济南市文化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了“非遗进校园”系列公益活动,如每年组织多位非遗传承人走进济南市各中小学,采取现场展演、定点传艺等形式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扎根校园。但是,由于教育与非遗相融合尚处初步阶段,出现的一些问题亦同样十分明显。
首先是校方与非遗传承人沟通渠道较少。在济南市天成路小学,谈到非遗课程的开设情况时,该校负责课程建设的德育处主任耿双谈到几点切身体会:“非遗项目繁多,到底什么项目适合学校,该怎样选择,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思考学校办学特色和学校课程的同时,非遗保护中心等部门能够为学校提供可供选择的非遗项目名录和内容。两个部门的紧密合作,才能让非遗项目在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中扎根。目前来看,学校信息来源狭窄,不了解本土非遗项目情况,传承更无从谈起,非遗项目想进校园,又找不到合适的途径推进,这是非遗进校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是开展非遗课程的标杆过高。对中小学生而言,兴趣是学习的第一要素,但过程的难易程度决定了其是否能坚持。当前,中小学校开设非遗课程往往是在现有项目基础上,自上而下形成校本课程。课程体系化固然重要,但是在非遗项目调研不充分的情况下,教学目标不切实际,或者过于强调书面化、体系化将制约课程发展的空间,无法实现中小学生自主选择下的非遗课程。
再次是非遗课程形式化严重。教育实施需遵循教育规律,然而教育急功近利的行为并不鲜见,在大环境的不断敦促下,课程实施的脚步不断加快。探索、反思、调整的过程不断压缩,造成形式大于内容的现状。校方组织活动的出发点不再是非遗本身意义所在,而是担心影响力不够,不能很快成规模、见效果,阶段性推进不留痕等等,让非遗进校园活动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有增负之感,少了非遗传承教育内在的滋养与浸润。对此,不但无法发挥有效保护传承的作用,而且常常使得“物极必反”。
深入 融合工程再推进
2018年5月3日,济南市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融合工程签约仪式举行,全市25所学校的负责人与达成授课意向的非遗传承人签署了合作协议书,协议厘清双方的权利与义务,非遗传承人将根据协议约定到签约学校授课。与之前“非遗进校园”以展示、展演为主相比,融合工程对非遗进校园活动进行了再深化:是学校的深化,甄选的学校一定要有良好的非遗校园文化基础;是非遗项目的深化,甄选的项目是适合学生所学习的非遗项目;是目标的深化,以前的进校园活动大多停留在非遗知识的横向普及与暂时性的讲解,但融合工程不仅仅是横向普及,更在于纵向传承,下一代的传承,契合当前“非遗后时代”的主题。
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融合工程,从以下方面推进了“非遗进校园”。
首先是拓宽了学校与社会各界的沟通渠道。融合工程中,非遗保护中心等部门列出非遗课程菜单,教育部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形成儿童视野下的非遗课程,据校情、学情“点餐”“用餐”,将非遗教育做实、做精。
其次是增强了非遗课程设置的适宜性。非遗课程的设置要切实与中小学生的身心需求相适应。济南市堤口回民小学在非遗与学校课程融合方面走在了全市前列。该校副校长孙浩介绍:“2018年3月,省级非遗项目‘猫蝶富贵’校本课程在学校开课。作为非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马玉亭老师,直接进驻到学校,每周给孩子们进行指导训练。学校的李波老师作为活动的协调联络员,负责学生的组织及助教工作。学校非常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多次组织相关人员联席会议,商讨活动的时间、地点、训练方式等,力争在课程融合开发上做到最大支持。作为民族教育特色学校,非遗传统舞蹈进校园为传统文化建设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最后是落实了学生主体地位。了解非遗的历史性与人文性是涵盖在非遗课程中的价值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要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摒弃形式大于内容的课程,还生活于非遗、还乐趣于课堂、还童年于孩童。
对此,济南市天桥区泺新小学做了有益尝试。校长郑研认为:“任何一门课程的设置,最终都需要思索‘回归’这个问题,要考虑课程的最终归宿——学生。目前,剪纸、盘扣等社团相继开设,立足学生的基础与各年级的能力发展指标,学校以年级开设的校本项目为基础,设计出各年级的主题;着眼学生的差异发展,针对不同年龄制定非遗研学手册和指南,引发自主思考、探究热情。在校本课程中习得技法的基础上,一定会有孩子愿意再走近一些,对这些领域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甚至传承。”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将非遗与个性化教学相融合,为中小学生提供丰盛的非遗课程“自助餐”,是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必然要求,亦是中小学生培养爱好、实现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意义深远,使命重大。(据《济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