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年画浓墨重彩展新姿——
美在民间的时代守望者
本报记者 胡桂芳 实习生 邓纾怡

胡光葵作品《圆梦之歌》

绵竹新农村一瞥

胡光葵作品《福熊》

绵竹年画新农村

胡光葵在教未成年人绘年画

 

    仲秋时节,走进绵竹,青瓦白墙的川西民居被绿油油的稻田围绕,年画村的画坊里手法熟稔的艺人手持画笔在纸张上勾勒图案,年画展示厅里琳琅满目的年画衍生品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欣赏,大街小巷的墙壁上随处可见的年画洋溢着喜庆的氛围,衬托着百姓红红火火的新生活。

    构图简练明朗、色彩艳丽、线条清晰朴实的绵竹年画是我国民间年画的一大支流,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兼容并蓄,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与情感,是中国“吉祥文化”的产物。2006年6月绵竹木版年画被国务院、国家文化部批准命名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如今,历经岁月洗礼,镌刻着时代印记,蕴含着美好寓意的年画,已不知不觉间紧密地融入了当地百姓的生活,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传统艺术 不断被注入时代元素

    抗战时期,因交通不便,导致众多货物滞销,年画业日渐没落,甚至很多老版子也损坏了。新中国成立后,四川省文化艺术部门和绵竹政府高度重视本地文化的建设和保护,先后对年画进行了搜集、整理、抢救和保护,有系统地保存了大批珍贵的年画资料。同时,对年画加以整理研究,成立了年画社。1979年夏天,大型彩色纪录片《四川奇趣录》收录了绵竹年画,世界人民惊叹于这一充满魅力的民间艺术,绵竹年画扬名四海。此后,绵竹年画不断推陈出新,在继往开来的基础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30多年前,年画的创作还未达到一定的规模,当时人工一年内大概能印制万张年画,而现在机器一天就可以印制万张。”采访中,绵竹年画博物馆馆长胡光葵介绍。时代在发展,技艺也在进步,年画艺人紧跟时代精神,不断将新的内容和时代元素注入作品。2013年,德阳、绵竹等地的街头出现了一批充满新意的公益广告,年画艺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传统年画,用12幅年画叫响了24个字,让广大群众对这24字朗朗上口。

    采访中,胡光葵指着身旁的一张名为《福熊》的年画对记者说,这张年画是根据四川省文化和旅游新版宣传口号“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而创作的。画面上一只穿着时尚的大熊猫背着背包,戴着形似“三星堆”图案的帽子,手举自拍杆在行走。这幅图将三星堆、九寨沟、大熊猫等四川元素融合在了一起, 展现了四川旅游特色品牌。胡光葵说,接下来,他将以系列的形式,以大熊猫为画作的主体,把全川丰富的旅游资源串联起来,让世人更多地了解四川,了解中国。

    “传统艺术只有紧接地气,紧跟时代步伐,才能闯出新的路子。”胡光葵表示,近些年传统年画做了诸多尝试,“除了创作融入时代精神的作品外,我们还尝试制作年画手机壳、挂历台历、服装、包、伞、扇子、茶杯,甚至尝试过与年画有关的游戏和动漫,这是传统年画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尝试创新。”

    美丽年画绘就 乡村振兴新美景

    2005年以前,绵竹年画村的殷菊兰还是一个在家务农带孩子的农村妇女。如今,14年过去了,她已成为村子里一家小画坊的老板。9月16日,记者见到她时,她正站在店内的货架前向一群外地来的游客介绍年画刺绣。一边招呼顾客,一边与记者见缝插针地摆谈起来。“以前利用空闲时间到年画社学习画画和刺绣,没想到多年坚持下来,年画竟然改变了我的生活,成为谋生的职业了。”说起自己与年画的“缘分”,殷菊兰开心地笑着。她告诉记者,现在政策好了,虽然店面是租的,但是政府给予了很大的优惠,只是象征性地收点房租。遇到收益好的年份,一年大概会有10多万元的收入。 “比财富更可贵的是年画带给我精神上的富足。”殷菊兰说,因为年画,她几乎跑遍了全国各地的展销会,因此也增长了见识。今年3月,绵竹市妇女联合会还给她的小画坊授予了“绵竹市巾帼巧手屋”的匾牌,这让她的内心充满欣喜和自豪。

    告别殷菊兰,记者转角来到绵竹欣玺年画工坊,画坊的负责人陈强在摆满年画的屋子里认真地蘸墨、轻描,在图纸上勾勒。说起这些年村子里的变化,陈强很是感慨:“最初接触年画是因为觉得好玩,最终竟成了一生追逐的事业。”

    像殷菊兰、陈强这样依靠年画致富的例子在年画村并非个例。“农闲的时候,会有很多村民集中在一起画画,以此增加收入。‘农忙了扛锄头,农闲了握笔头’这是年画村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年画村村主任徐晓燕告诉记者,现在全村从事年画创作相关的人员大概有400多人,开发出刺绣年画、陶版年画、手绘年画等百余类与家装、生活相关的年画品种,产品远销海外。“年画让村子实现了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也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的新美景。”

    年画村的乡村振兴只是绵竹的一个缩影。如今的绵竹,以年画为依托,从基础配套、产业提升、文化传承等方面对村落进行整体规划布局,周边的农家乐、年画超市、咖啡厅等相关产业不断发展,农旅融合的图景呈现在川西平原上。

    在传承和创新中 弘扬传统文化

    “射水河的风,送来年画清香,我是年画之子,在这里成长,学年画、习书法,种下美好梦想……”在绵竹清道学校一处教学楼的墙壁上,一首《年画放歌伴成长》的校歌十分醒目。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吴华富向记者介绍,早在2011年,学校就把绵竹年画引入了少年宫的课堂,并不断契合时代的要求,根据学校的实际,创作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12幅年画,赋予年画新的时代含义,体现了新时代的精神。“从娃娃抓起,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年画,促进年画的宣传和传承。”吴华富满怀深情地说道。

    “闪耀着异彩备受群众喜爱的年画,凝集着民间艺人的智慧和技能,是一份十分宝贵的民族遗产,理应得到更好的传承。传承不是要我们回到过去时,更不是要固守传统,而是要我们传承其精神,在传承中创新,不断丰富我们的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胡光葵有自己的理解,他说,传统文化必须要推陈出新,只有这样艺术才能站住脚,永葆艺术的魅力和青春。

    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年画技能培训班、年画技艺比赛……为宣传年画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绵竹先后在遵道年画传习所、孝德年画村、年画博物馆建立传习基地,进行职业技能年画培训,开展年画技艺比赛,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画年画等,让社会各界更深入直观地了解绵竹木版年画这项非遗技艺及其精髓。

    一批年轻的年画作者在老一辈艺人的言传身教的辅导下迅速成长起来,他们汲取传统年画艺术的表现手法和特点,并根据时代的要求,发挥现代艺人的丰富表现力,创作了一大批新的年画,使得绵竹年画在不断实践中日趋成熟,展现了后继有人、蓬勃发展的好形势。

    为了让人们在耳濡目染中自觉理解、接受绵竹年画,绵竹自2002年以来一直秉承“传承民族民间优秀文化,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宗旨连续成功举办了17届绵竹年画节,使年画成为了绵竹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特色品牌,让绵竹年画在交流中得到延续和传承。

 

 

当前:A1(2019年09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