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揣公道心,巧解百姓“千千结”
——记绵阳市花荄派出所专职调解员董顺华
本报记者  胡桂芳

董顺华(右二)为居民调解矛盾

 

    “你好,请坐,我是董顺华,有什么事情,我们可以一起来想办法解决。”每每有人带着心结来到“董指导调解室”时,四川省绵阳市花荄派出所专职调解员董顺华都会笑脸相迎,温和地说出这一句话。

    董顺华原是花荄派出所的一名民警,退休前担任该所指导员。2010年退休后,闲不住的他又回到花荄派出所,成为调解室的“金牌”调解,被同事和辖区群众亲切地称为“董指导”“董师”。有人问他图个啥,退休了还在“折腾”?而他却说:“岁月不饶人呐,但是我就是想在有生之年为党奉献我的余热。”

    “以前是职责,

    现在是兴趣”

    “实在想不通就找董指导摆几句嘛。”如今在绵阳安州区,市民如果闹了别扭,心结难解,有人会这样支招。很多看上去无法调和的矛盾,到了董顺华的手里,似乎都能迎刃而解。8月6日,居民胡余英带儿子途经花荄镇益昌路东段同鑫副食店时,儿子被停放在路边摩托车上的装饰片割伤了右手食指,胡余英带儿子在绵阳骨科医院医治后,先后三次到店内找老板温艳索赔无果。经过警方的一番调查后发现,小孩走路喜欢甩手,不慎将手甩到摩托车上被车上的装饰片划伤。当时摩托车无人驾驶,未起动,正常停放于停车位内。警方确定这是一起意外伤害事件,不属于治安管理条例处理范围,于是便移交到“董顺华调解室”。董顺华立即与调解室工作人员到现场了解情况后便协商双方调解,双方到场后,剑拔弩张,互不让步。通过近4个小时的耐心调解,讲事实,讲道理,终于使双方握手言和,胡余英不再索赔,温艳则买了慰问品看望受伤的孩子。

    “以前是职责,现在是兴趣”。如今,退休不离岗的董顺华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矛盾纠纷化解,他的耐心劝解让很多剑拔弩张的矛盾双方握手言和。如今,“董指导调解室”已遍地开花:25个调解工作室、2名专职调解员、24名兼职调解员、10名特邀调解员、3名驻所律师,累计受理各类矛盾纠纷调解1078起,调解结案1056起,调解工作满意率达100%。

    “董指导‘四要六用心’

    调解法”

    大到社会治安小到邻里纠纷,30余年的调解工作,让董顺华练就了“独门秘诀”。“这么多年最大的秘诀就是做调解工作一定要慢,不能用急火,慢慢来。”采访中,董顺华告诉记者,在多年的调解工作中,他和同事不断地摸索,尝试建立起了“三调一访”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机制,总结出“董指导‘四要六用心’调解法”,其核心思想是“四要六用心”,即“要以理服人、要耐心疏导、要调查研究、要廉洁奉公”,也得“倾听用专心、调查用细心、疏导用耐心、调处用诚心、结论用公心、反复用恒心。”在实践中练就的这一套“独门秘诀”不仅为百姓排忧解难,还让董顺华获得了一级警督、绵阳市“治安标兵”等荣誉称号。

    董顺华曾是一名军人,退伍后进入警队工作,主要办理刑事、治安案件,并逐渐开始涉及调解工作。成为指导员后,主要从事政治思想工作。多年来,一直以党的思想武装自己,影响周围人。“调解工作主要是为了社会的和谐,国家的稳定,解决一些群众的小事。国家这么大,人民生活在一起,难免会产生一些纠纷,一些小事不主动作为就会演变为大事,所以一定要努力把矛盾化解在最基层,为党和国家分忧解难。”采访中,董顺华如是说。

    “纠纷调解,

    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一花不是春,独木不成林,纠纷调解,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也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靠大家智慧、一起用劲”。采访中,董顺华谦虚地说。工作之余,董顺华积极做好“传帮带”,倡导“师带徒、广撒网、互学帮”的人才成长模式。这些年,在他的带动下,社区民警、网格员都成了经验丰富的资深调解员,涌现出了成功挽救轻生女子的“话唠警察”李御人、巧妙化解斩龙村养鸭场邻里纠纷的“笑言警官”张程、有效劝导留守儿童重回校园的“叨叨警察”罗桂林等一批优秀的新生代矛盾纠纷调解民警,一批国家心理咨询师、高中教师也加入了专职调解员队伍。

    每半个月,董顺华都会召集社区民警、协警、花城管家在调解室召开调解工作会议,大家聚在一起总结经验教训,探讨案件,商量解决办法,聚心聚力一起攻坚克难。

    “每次看到群众紧锁的眉头因我的明理释法而舒展时,看到因我的耐心调解让他们握手言和时,我就由衷地感到高兴。群众是最基层的代表,他们过得好,我们再苦再累也值得,这就是我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真实诠释。”采访最后,董顺华如是说。

当前:A2(2019年09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