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年初秋,我到了位于太行山东麓的西柏坡。这里晴空万里,山岭青青,河水蓝蓝,一派生机盎然。
在当代中国,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西柏坡的,这个平静的小山村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拐点,翻开了国家命运的崭新一页——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西柏坡因承载着新中国诞生前那段非凡的历史而闻名于世。
我站在刻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石碑前,远远地端详着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那土坯泥顶的农家小院,是“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领袖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为筹建新中国运筹帷幄、决战千里……
步入毛泽东曾居住过的小院,西北角有4间低矮的土砖房,那是中共中央军委作战室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房内设施简陋,3张桌子分别属于作战、情报、资料科。桌子上放着几部手摇电话机,墙上挂着军用地图和作战参谋绘图。若不是亲眼所见,谁人能够想象得到,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小的、最简陋的司令部,发出了指挥数百万军队取得解放战争决定性胜利的指令。
穿过总部后面的防空洞,走进另一个场院,这里是朱德总司令的住所。顺着场院往下走,就到了七届二中全会的旧址。门口的一边是七届二中全会旧址的说明,会场原是西柏坡中央机关的食堂,主席台上悬挂有两面党旗和毛泽东、朱德画像,台下是几排简易的桌椅。此时此刻,毛泽东那厚重的湖南话犹在耳畔回响:“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他语重心长地向全党提出了“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要求,时至今日,这声音听起来仍是振聋发聩。
中国历史上的明末农民大起义,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典型案例。这一功败垂成的历史教训引起了毛泽东的深刻思考,他曾在多个场合提醒共产党人要引为鉴戒,其中有三次对话最为著名,即“甲申对”“窑洞对”和“赶考对”。
毛泽东的三次对话对每一个共产党人来说都应是牢记于心的。其中,“赶考对”正是发生在中共中央从西柏坡启程前往北平时。那是1949年3月23日上午,春和景明,树绿花香。毛泽东看着即将出发的车队,意味深长地对周恩来说:“今天是我们进京‘赶考’的日子!”周恩来笑着回答:“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听后稍稍沉思一下:“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毛泽东和周恩来的这段对话,被人们称为“赶考对”。
登上高高的柏坡岭,远望滔滔滹沱河,西柏坡之行不由得让我心潮起伏,感慨万千。西柏坡是我们党立规矩的地方,当年毛泽东所说的“进京赶考”,并非只是他与周恩来的一问一答,更是他在向全党发出强烈的警示。70年的时间过去了,如今,中国迎来了无比重要的历史节点,我们党面对由执政走向长期执政的重大考验,“进京赶考”这一历史课题远未结束,“赶考”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