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
新疆博尔塔拉州阿拉山口中学 冯美湖

    课堂是引领学生诗意学语文的主阵地。把每篇课文当成诗来教,把每堂语文课上成一首生动优美凝练的诗,应该成为每位语文教师的自觉追求。

    捕捉教材诗意。语文教材所选文章文质兼美,很多篇章本身极具诗意,如古典诗词、现代诗歌以及一些精美散文、经典小说等。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善于捕捉文本诗意,科学、艺术、机智地选择、组织教学内容,做到“长文短教,难文浅教,短文细教,浅文趣教,美文美教”。

 

    如八年级语文下册《社戏》是一篇篇幅较长的小说。教学中,教师以“品味鲁迅先生的乡愁”巧妙切入,通过引领学生分析、解读文中的人物、景物描写,师生一起品乡愁、话乡愁、评乡愁,写乡愁。因为准确把握了文本内涵,且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和文本诗意点,学生参与度极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写乡愁”的环节,学生才写出了“乡愁是记忆中的那只乌篷船,吱吱呀呀,划向绍兴,划向鲁镇,划向平桥村;乡愁是六一公公送来的那碗罗汉豆,飘着浓浓的故乡的味道,童年的味道……”等极富诗意的语句。在一节课40分钟的有限时间空间内,学生受到了一次诗意的感染、熏陶和洗礼。

    锤炼诗意语言。教学是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师,更应加强语言修养,自觉锤炼诗意课堂语言。在简洁明了、准确生动的基础上,力求使课堂语言生动优美、富于诗意,是语文教师锤炼课堂语言的最佳选择。一般要求,课始,用诗意的引导语,激起学生兴趣的火花;课中,用诗意的描述语、过渡语、发问语,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课末,用诗意的结束语,激起学生情感和表达的火花。

    仍以教学《社戏》为例。课始,教师诗意导入:“古往今来,乡愁一直是文人墨客永恒的写作主题。在作家的心里,在作家的笔下,故乡总是那么美好、亲切,令人为之牵肠挂肚、魂牵梦绕。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去领略江南水乡的独特风情,认识鲁迅那些似曾相识的乡亲伙伴,品味鲁迅那浓浓的乡愁”,从而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营造充满诗意的课堂氛围。课中,教师诗意描述:“是啊,鲁迅先生之所以能把乡愁写得这么真挚动人,是因为他对故乡的土地,对故乡的人民有着深深的、浓浓的爱。这种爱,渗透到了鲁迅的血液中,熔铸到鲁迅所有的作品中,成为鼓舞、激励后人的一种精神力量,一种基因传承!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这种爱,就没有鲁迅,也没有鲁迅的众多经典作品”,以此激活学生思维。学生围绕“品味乡愁”这一主题,纷纷谈感悟,谈体会,在师生思维碰撞中,走进鲁迅的感情世界。课末,教师诗意小结:“乡愁是一碗水,乡愁是一碗酒,乡愁是一朵云,乡愁是一生情。同学们,请拿起你手中的笔,尽情描写你心中的鲁迅乡愁吧”。诗意的结语,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写出了许多如前文所述的如花妙句。

    强化诗意训练。语文教材中有些篇目,如常见的说明文、议论文等,大多是科学平实的说明,准确精当的说理,文本自身没有很多诗意。这就要求教师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在强化诗意训练上下功夫。如教学《苏州园林》一文,教师可以布置一项写作训练,让学生充当导游,为苏州园林写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导游词,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教学《纪念白求恩》,可以假定白求恩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让学生为白求恩写一段颁奖词。这些别具一格的诗化训练,既结合文本内容和教学需要,又切合学生思想和情感需求,对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表达、写作能力,起到了“一箭双雕”“一石二鸟”的作用。

 

当前:3版(2019年10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