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汉字,就像打开一扇门
——读林之《一字不识》
刘敬

    于我这个中学语文教师而言,汉字是美的,是有趣的,偶尔细细品之,更觉得笔画有灵性,意义多深远。若是追本溯源来探究,那些有关汉字的理论不免是枯燥的、艰深的,甚至是晦涩而又难懂的,即便学者教授如数家珍,我辈却依然读得一头雾水。然而,这本《一字不识》却不同。

    遥想从前,故园乡下虽然民风淳朴、亲邻和谐,但上过学读过书的人少之又少,所以那时候形容一个人没有文化时,常戏谑为“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如今,时代早已不同了。但眼前这些“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方块字,我们是不是“知根知底”呢?恐怕大多数时候,也仅仅停留在其工具性上吧。说是“一字不识”,实则是相较于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言,就像居于城市小区里的那些近邻,通常难逃“相顾无相识”的尴尬,更遑论熟识与深交。相反,此书恰是一本“教人识字”之书,独辟蹊径,匠心别裁,立足自身经历和历史故事,赋予汉字全新的鲜活生命。

    《一字不识》全书分作四辑:“春天里的一枝花”“心有灵犀”“窗上的古风”“苔深不能扫”,作者林之作为资深的报纸副刊编辑,在文史领域具有深厚的积淀,先后出版过多部文集,近年来更是致力于汉字之美的品味与传播,行文典雅有味,语言简劲亲切。本书从春、夏、秋、冬四季入笔,引领读者识“花”辨“草”、写“马”画“羊”,复又“乐山乐水乐古乐今”,揭“你”之本相,探“我”之古源,不再惑于“南北西东”;继之立“门户”,倚南“窗”,“执箸巡游万乘之国”;最后换“气”“吹禅”,赏“苔”寻“梦”,感受“午门威仪”,闲道“风月无边”……读罢此书,你会发现,原来,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亦是远古真实生活场景的再现,在它们貌似普通的样子背后,竟还隐藏着趣味盎然的古老故事或民间传说。正如作者所感慨的,“我们用了几千年的汉字,是活的,是有生命的,它一直在讲故事。”确实,汉字有大美——形美如画、音美如歌、意美如诗,在作者的娓娓讲述中,一个个汉字有了生命,它们穿越历史的烟尘,踏过岁月的长河,在书页上跳动了起来……

    有道是“满罐子不响,半罐子咣当”。掩卷回想,过去我竟曾觉得自己“识字无数”,以致倨傲又睥睨——记得初学书法时,刚刚有点小进步,我便难捺轻狂,不分场合,横竖都喜写繁体字来逞技。有一回抄写陈毅元帅的《青松》,我故意将诗中的几个“松”都写成了“鬆”。结果呢,老师不仅没点赞,还语重心长地给我上了一节“文字课”,说“鬆”虽是“松”的繁体,意义与用法却并不相同,前者意为“松散”“松紧”等,而青松,松树,只能用简化字“松”……再次想起往事,仍赧然耳热。

    将书中内容读得越多,越发觉一些同时可对应很多繁体的单字,其形态内涵,渊源流变,自有科学轨迹,不容小觑,一如作者所言:“汉字不仅仅是工具,它也是一个巨大的矿藏,埋藏着丰厚的中华文化。学习汉字,就像打开一扇门,不光能看到文字的神奇,也能看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字不识》颇值一提的亮点是,整书为裸脊线装,内文谈及的180多个古文字,甲骨文、金文、篆书等等,皆为雕刻于木板之上,后拓印而成,且每个字单独编了号于文末以黑底白字的形式放大呈现,全书风格古朴厚重,素雅精美,散溢出一种悠远的历史感,如璀璨的星辰,闪耀于苍茫辽远的华夏时空。

 

当前:4版(2019年10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