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称“10元投资炒白银、5秒开户做沥青”“买涨买跌都能赚”“一部手机创业,一根手指赚钱”……此前,因涉嫌赌博、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号称“微盘”的虚假投资交易平台遭到证监会等监管部门重点清理打击。然而,还是有不少虚假投资交易平台利用二维码、APP等悄然死灰复燃。受骗人可能遭受何种损失?此类骗局何以屡禁不绝?监管治理如何“断根”?
意外不意外?“成功人士”教投资,让你20天20万变1万
今年5月,上海刘女士通过微信添加了一名自称知道“稳赚不赔的期货投资平台”的“成功人士”为好友。在此人的“指导”下,她下载了一个“期货交易APP”,并分三次共向APP账户里充值66666元。照指示,刘女士简单操作了4笔交易,APP内账面立即显示她赚了4000元。在“成功人士”鼓动下,她很快又向APP内账户充值了13万元,进行操作后发现自己APP内账户只剩下13186元。而此时“成功人士”仍怂恿她继续加码充值,投资翻本。
近日,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诈骗罪对这起“虚假投资APP诈骗案”犯罪嫌疑人郑某某等20人批准逮捕。案中受害人被诱导使用的虚假期货投资APP,正是典型的“微盘”诈骗手段之一。该团伙四名组长手下共有业务员15人。由“经理”提供APP下载二维码并传授员工诈骗“话术”。组长负责分配诈骗指标,帮助客户操作虚假期货交易。业务员则负责聊天沟通,吸引客户不断“投资”。
“我们有任务每天发5条朋友圈,加30至50个好友,特别是要在朋友圈把自己包装为成功人士,引人注目,并进行适当的感情联络,引人上钩。”团伙中一名业务员透露。
虽然“微盘”已被监管机构定性为涉违法犯罪行为,并明令禁止,但百度贴吧中仍存在所谓“微盘招商吧”,且关注人数与帖子量均巨大。其中存在大量与“微盘”和建立“微盘”技术公司相关的推介信息,甚至还有传授做“微盘”如何盈利的“忽悠帖”。其中不少帖子将“微盘”诈骗称为“一条轻松赚票子的路”,宣称“做了两年,日入2000”“直推客户可以享受60%的手续返还”。
“微盘”诈骗暴利诱惑大、软硬件便宜、模式易复制
多名专家介绍,“微盘”诈骗死灰复燃的原因在于其“病灶”难除。
——“以小博巨”诱惑大。艾利艾智库高级分析师高婷婷表示,非法期货交易平台等“微盘”诈骗工具开发运营成本低,却利润巨大,刺激“病灶”反复发作。如湖州德清警方“6.23”特大炒原油电信网络诈骗案,涉案金额超1亿元;绍兴越城警方端掉一个期货交易诈骗平台,涉案金额已达1.7亿元。但这些犯罪的原始成本却均在几千元、万余元左右,与之相比,违法收益均在万倍左右。
——一些互联网平台管理粗疏、缺乏自制,导致相关违法犯罪所需软硬件、模式方法等在互联网上轻易可得。“几千块买个系统和服务器,拉一帮业务员就能开个‘微盘’行骗。” 高婷婷说,相关违法犯罪活动的组织运作模式均可在互联网上找到,违法犯罪活动被批量复制。这也导致被打击后,不法分子也能轻易将骗局改头换面、死灰复燃。
——隐蔽性强,查处难度较大。高婷婷称,虚假期货APP等微盘诈骗行为,传播相对隐蔽,“若无人举报,监管部门较难发现。”
专家:多方联动、常态打击、源头预防才能“断根”
针对当前“微盘”诈骗APP只要“一串网址”“一个二维码”就能安装、“换个平台就能复活”的“野草式”生存现状,专家建议,工信、网信、金融部门应加强联动,持续进行源头打击,坚持源头预防,探索有效防控对策。
联动各平台打击预防,让其无处可藏。多名专家表示,搜索引擎、社交软件等仍是“微盘”诈骗相关信息的主要传播渠道。各类网络平台需完善内容审核机制,主动排查举报和处置违法信息;金融监管部门要探索研究虚假期货投资APP绑定银行账户的流水进出规律,对相关支付平台交易额度、频次、跨国资金流动情况加强预警和排查。
手机系统提供方应加强自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表示,手机应用商店要加强审查力度,对非法交易为目的的APP要禁止上架;针对由手机系统提供方授权、无需进入应用商店即可用二维码或链接下载的测试版APP,手机系统提供方应切实承担起有关责任,不能让违法犯罪的APP不断“换马甲”,侵害投资者。
加强投资者教育,让其无利可图。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执行院长傅蔚冈认为,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有效引导,定期公布典型案例,向投资人揭示“微盘”诈骗的特征与危害,及时预警;还应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对自身投资风险承担能力合理评估。专家提醒,一旦误入非法“微盘”交易,应尽快进行举报或报警,尽量将损失降到最低。
(新华社 兰天鸣 胡洁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