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知名的产棉大县沙湾县,笔者见到了棉花产业发展的一些新亮点,而一场棉花产业的变革也正在此进行中。
地处天山北坡经济带的沙湾县,是全疆知名的产棉大县。棉花种植面积长年稳定在150万亩左右,棉花这一“白色经济”贡献了当地农牧民纯收入的一半。作为国家棉花生产保护区、新疆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点县,今年,当地棉花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180万亩。
截至目前,天山以北曾经“白浪滔滔”的棉田绝大多数已收获完毕。以沙湾县为例,多数采棉机已经调往新疆南部进行采摘,仅有留存不多的采棉机还在田间奔驰,加紧完成最后一批采收。
在四道河子镇下八户村,笔者看到这里的棉花采收已全部完成。本村村民、众兴合力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朱希林告诉笔者,通过前些年全县上下大力推动的土地整理和土地流转工作,全村1万亩耕地中有六成都加入到了合作社之中。
合作社理事长助理蒋和告诉笔者,目前下八户村加入合作社的6100亩土地基本都是连片的,这为棉花从种到收的全程机械化作业提供了重要的先决条件。正因为用大田替代了过去的碎田,社员们在2018年才能大胆以出钱入股的方式众筹了一台约600万元的世界上最先进的采棉机。
两年以来,仅用这一台大型机械,全合作社的棉田大约半个月就能完成采收,比过去人工采摘节省了几倍的时间。
而相比其它型号的采棉机,这款新机器不仅工作效率高,更重要的是,其采收的棉花品质也更高。蒋和介绍,因为新机械在采收棉花的同时,能将棉花进行压缩打包,省去了在地头卸棉花、再集中装车的工序,避免了田间杂质掺入棉花,大幅提高了棉花的品质,也免去了很多安全生产上的风险。
适度规模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从事合作社经营以后,蒋和对此深有体会,新疆各地棉花种得多、品质长期在中低端徘徊,棉农面对下游轧花厂时大都处于弱势位置。
而通过合作社的方式,下八户村的种植实现了统一标准的规模化,每年可带动30万吨籽棉的交货量,而这已是一家轧花厂一年加工量的三分之一。“现在轧花厂主动会来找我们,价格比散户的要高。”
通过合作社的方式,实现生产规模化,从而在产业链中争取议价权,是沙湾县农民目前努力的方向。
当前,全沙湾县的农业种植合作社达896家,农机合作社52家。但在沙湾县宏基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韩波看来,要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为农民争取更多的利益,仅仅组建合作社还不够。
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优质棉花产业区,新疆出产的棉花占全国总产量的八成,但与美国、澳洲的棉花相比,不论是成本还是品质,新疆棉花仍有较大的差距。
2016年,新疆确定了沙湾县等5个县市为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点。要产出中国好棉花,必须要在全产业链做出变革。
2017年,沙湾将30万亩棉田纳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点。同时,以合作社为基础,跨行业、跨业态组建联合社,发展社企联盟,先后成立农机联合社、农机作业服务公司等经营主体53家。
正是在这些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下,精准农业技术、超大功率拖拉机、等离子喷药机、农机作业远程监测系统、卫星导航自动驾驶技术、无人机植保等前沿农机信息技术和装备开始在全县的农业生产中得到应用。
作为全县多年闻名的“农机大王”,韩波近几年从“单项选手”向“全能选手”迈出一大步。他的合作社与全县多家种植合作社、农机合作社实现了联合,共同成立了农科金岳合作社联合社,目的就是要共享彼此的资源,进一步扩大种植和农机规模,同时让现代化农机与高水平农艺进行深度融合。
今年的收获季,通过建设大数据平台,韩波的联合社已经能够通过手机App和指挥平台对田间作业、作业面积、质量、地理位置、安全生产等实施监控和作业调度。
长期以来,我国棉农直接将棉花(籽棉)卖给轧花厂,棉花由轧花厂脱籽加工成皮棉,再售给纺织企业。因为只卖籽棉,棉农普遍重量而不重质,难以感知市场的需求,也从根本上导致中国棉花品质上不去。
现在,韩波和联合社旗下的另外11家合作社正在筹备成立一家属于种植者自己的新型棉花加工企业。韩波雄心勃勃,已有了大田、现代化农机和高效管理机制,再自建加工企业,在此基础上成立社企联盟,进而打通了棉花产业链的多个环节。
关于这一努力,沙湾县另一位棉花产业供给侧改革的“领头羊”扈宏伟说,社企联盟是帮助农民卖皮棉,只有需求侧直接对接供给侧,才能倒逼生产端将品质提上去。“中国好棉花就不是梦。”
(新华社 李志浩 关俏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