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之家”开展每月一次的联谊活动
“侨之家”开展“三八”妇女节活动
今年中秋节,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侨界群众与社区居民身着汉服围聚一桌,共同制作和品尝月饼;“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小朋友们用稚嫩童声吟诵的古诗词,迎来阵阵掌声;妙趣横生的有奖猜灯谜活动,让在场的中外人士驻足不前;社区居民自发拍摄的各种生活场景,更是引得众人啧啧称赞……
搭建平台
提升服务质量
成都市武侯区共有侨资企业1000余家,现有侨界群众23000多人。近年来,武侯区充分发挥侨务资源优势,紧密结合社区党建和侨务工作实际,在巩固丽都花园社区“全国为侨公共服务示范单位”和黉门街社区“全国侨务工作明星社区”成果基础上,积极树立“大侨务”观念,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
作为城郊接合部的新型高品质社区,簇桥街道锦城社区入选成都市首批“蓉城同心·侨之家”建设试点社区后,组建的“侨眸看侨”摄影团、“侨声颂锦城”合唱团等文娱团队名声渐响。
在家当全职太太的罗颖,丈夫长期在柬埔寨工作,她平时除了送孩子上学、逛市场买菜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家中。不愿与社会脱节的她在所住社区的“侨之家”找到了一份公益性的社会工作,每周坚持用两个下午给社区留守儿童辅导功课。心理学专业毕业的罗颖,辅导和指导逆反心理强的青少年很有办法,收获了许多家长的点赞。
“要让‘侨之家’真正成为侨胞、侨眷和外籍人士的心灵归宿,关键在于尊重他们的习俗,关注他们的实际问题,使其充分感受祖国大家庭的温暖。”簇桥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普明初说道。
借力借智
让先进经验更接地气
侨务工作千头万绪,怎样才能抓住关键,使服务更有实效?武侯区立足“同心汇·武侯”统战总品牌的创建战略,以“深耕‘1+1’(党建+侨务)、细作‘双服务’(社区为侨服务、侨为社区服务)”为总揽,以构建内陆城市侨务“桥头堡”为目标开展工作。
2015年,刚从英国杜伦大学社会学研究生毕业的刘洋打算自主创业,于是找到社区希望参与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给你项目并不难,但做完了怎么办?你在国外学的就是社工专业,如果组建团队专门从事涉外涉侨服务,既符合社区需求,又能最大限度发挥个人专业优势”。锦城社区党委书记李鑫的一番话让刘洋茅塞顿开,在广泛了解侨胞、侨属和外籍人士的诉求后,他邀约了几个有意愿参加社区工作的伙伴,组建了“锦乐汇”团队,从此开始了创业之路。
四年下来,通过协助、承办涉外知识讲座、增进中外友谊、关爱侨胞侨眷等一系列接地气的活动,“锦乐汇”已拥有40名固定社工,经常参与活动的志愿者达4000余人,服务范围也拓展到簇桥、玉林、跳伞塔等3个街道的12个社区。
“类似‘锦乐汇’的团队在全区还有若干个,他们不光为侨界群众和外籍人士做好服务,还定期为社区居民讲解到国外旅游如何尊重当地法律和习俗、遇到重大困难如何求助等实用知识,堂堂课听众爆满。”武侯区政府侨台办工作人员说,“侨务工作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充分借力、借智于侨界同胞、外籍人士和留学归来的创业者,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汇聚侨力
精心呵护共同家园
随着一系列凝聚侨心、汇聚侨力、优化服务的创新机制实施,武侯区侨界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一批广受赞誉的侨务品牌应运而生。
玉林街道黉门街社区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一批驻辖区单位为依托,通过“侨声圆桌”扩大侨界企业与海外华人、华侨企业的经济交往,维护侨界企业的合法权益。
望江路街道棕东社区以茶叙方式开展“问需服务”,宣传侨法知识和相关政策,及时掌握侨界群众思想动态,调动侨界群众投身社区发展和建设。
火车南站街道桐梓林社区结合辖区外籍人士居住密集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联谊宣传活动,帮助外籍人士了解辖区发展现状和投资前景,吸引更多的外籍人士定居、投资、创业,被亲切地称为“外籍人士之家”。
在武侯区,随着“侨之家”功能日趋完善,越来越多的侨胞侨眷不仅热心文娱活动,还踊跃参与社区各类公共事务管理,积极地奉献爱心,呵护共同家园。
跳伞塔街道南虹社区着力打造服务性平台“南虹侨”,帮助侨界群众了解祖国对外开放取得的成果和日新月异的面貌,将海外的科技、经济、人文等方面的信息及时反馈回国内,达到“侨为社区服务,社区为侨服务”的“双服务”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