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凤城银川,许多小剧场镶嵌在街头巷尾。这里没有华丽的装修和宽敞的舞台,却总能在表演当天挤满观众。狭小的空间,恰好营造出更深的代入感:一场演出下来,从演员到观众,都能从忙碌的现实生活中短暂“逃离”,沉浸在富有张力的剧情之中。
一直以为,民营小剧场只有在北上广才能快速生长,不成想在一座西部城市也看到了小剧场的良性发展。带着好奇去寻找答案,原来是:用青年力量的“才气”聚起“人气”。
被观众称为“宁夏戏剧精灵”的90后李思遥,很早就成立了自己的戏剧工作室,在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巡演,并受邀参加各类戏剧节,在当地还有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遥剧场”;同样长于银川的音乐剧演员张萌萌,曾在纽约学习戏剧表演10年,后来又回到家乡,在一个写字楼里办起小剧场……这些青春气息十足的小剧场,依托新颖的形式和小空间的独特观剧体验,吸引着大批年轻观众。质量较高的剧目,为扩大市场打下基础,也为观众素养的提升创造可能:从开场前的嘈杂喧哗,到有秩序地观剧,再到适时地与演员互动,良好的观看习惯在银川逐渐培养成型。
对于一些正在发展本地戏剧市场的西部城市而言,人才和剧作资源短缺经常是亟待解决的难题。调动青年戏剧力量、深耕小剧场剧目,银川的经验对解决这一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自2016年起,中国·银川国际青年戏剧节已举办3届。从一开始由青年群体发起、策划,到如今由政府与民间合作,银川青戏节逐渐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作模式,吸引着来自国内外的众多专业戏剧团体前来展演。此外,银川的小剧场并不一味追求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而将首要发展目标聚焦于本土文化市场。从创作的素材来源,到推广的市场定位,小剧场始终接着银川的“地气”,专注自身的公共文化空间属性,创造并满足当地的文化需求。扎根本土、服务本地,西部地区的戏剧市场有特色、显魅力。
诚然,相较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的戏剧市场发展空间相对有限。但可贵的是,有一众青年在家乡发展戏剧,让小剧场成为城市文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结束工作、闲暇之余,市民们走过街巷,就能邂逅身边的这些艺术空间,观一出戏,感受时间定格、艺术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