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进博会于11月10日圆满落幕,在6000余名志愿者中,来自上海38所高校的“90后”“00后”大学生有5554人。作为志愿服务工作的绝对主力军,无论是台前还是幕后,是迎送来宾还是默默值守,这群年轻人交出的答卷令各方称赞。
清一色的红色服装、青春亮丽而又不知疲倦的身影……这是各国嘉宾和参展商对进博会志愿者的深刻印象。因为活跃在“四叶草”(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人们亲切地称他们为“小叶子”。
“有一瞬间,我感觉自己就像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里黄渤饰演的升旗装置负责人,心情激动又忐忑,一遍又一遍检查手上的工作。”来自复旦大学的志愿者杨陈浩彤,主要工作是在11月5日进博会开幕式现场接待外国贵宾。这是体现志愿服务工作水平、展示中国青年形象的重要窗口,他不容许自己出任何差错。
当日凌晨4点,杨陈浩彤就从学校出发赶至“四叶草”,开始准备各项工作。这难免让人有些疲惫,但一看到世界友人相聚在上海,他顿时又心生自豪。“我在这里看到了中国开放的胸怀。”
疲惫总能被兴奋所替代。有的志愿者需要从地处上海临港地区的校园到“四叶草”,一个来回将近170公里,但这也没有减弱他们的热情。大巴车的玻璃窗上,夜里和凌晨会蒙上一层雾气,有人撑起“打架”的眼皮,写下“进博会,我们来啦”“进博会,明年再见”等句子,还有人相互打趣:“这几天都想不起白天的校园是啥样了,我们已经开始爱上‘夜的黑’。”
首届进博会,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生王霖斐因课程繁多而错过,今年大四的她抓住了“最后的机会”,第一时间报名,通过多轮筛选,最终如愿成为“小叶子”,而她的妈妈也作为进博会安全保障工作队伍的一员,同她并肩战斗。“我俩还没来得及见面,但她在电话里给了我很大的鼓励。”王霖斐说。
收获又总是比付出多一分。学习商务专业的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生汪俊倩,是本届进博会非遗暨中华老字号展区的一名志愿者讲解员。反复的练习和体悟,使她的讲解愈发灵动。
汪俊倩还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看到,很多年轻人对“石库门黄酒奶茶”“大白兔香水”等老牌新品表现出浓厚兴趣,“国潮”文化正变得越来越有市场。“‘国潮’崛起的背后有强大的中华文化基础,这也代表着我们文化自信的提升。我希望还能在今后的志愿服务中,更好地传递这种自信。”
志愿服务的舞台,也是立德树人的课堂,为当代大学生理解自身时代使命提供了难得的机会。“首届进博会上中国提出的多项扩大开放举措已经基本落实,这表明我们是一个守信的国家,言必信,行必果。作为青年人,更要坚守这样的诚信、责任和担当。”上海交通大学志愿者张世博说。
“青年人就要以服务国家发展为己任。”在本届进博会志愿服务工作中,复旦大学志愿者张声伟时刻以“有热情、有担当、能成事”九个字要求自己。在更多“小叶子”身上,“九字要求”转化成了更朴实的语言:“我来,我上,我可以!”
作为复旦大学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杨陈浩彤刚刚结束了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在宁夏山区,我看到‘扶贫先扶智’为当地带来了积极改变;在进博会,我看到一个逐渐走到世界舞台中央的大国展现出应有的责任与担当。”杨陈浩彤说,无论是小山村还是进博会这样的大舞台,自己对志愿服务的热情不变,会把志愿服务之路走得更好更远。
“这样的志愿服务对大学生们来说是人生宝贵的经历,也将成为他们别样的成人礼,而志愿服务的精神又是可传递的,必将在青年人中间汇聚起更大的暖流和力量。”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虞丽娟说。
(新华社 吴振东 朱翃 仇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