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风文明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软件基础。为了更好地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提供坚实的理论和实践支撑,近期,我市对乡风文明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及思考形成如下报告:
一、新时代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乡风文明建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是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期间,提出“抢抓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战略机遇,加快建设公园城市,走在乡村振兴前列,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城市跨越发展”的重大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乡风文明建设具有鲜明的人民性,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乡风文明建设事关“三农”工作的基础,必须坚持“为民、惠民、利民、靠民”,突出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充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度,通过乡风文明建设,带动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乡风文明建设具有鲜明的引领性,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需要。乡风文明建设,归根结底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农村社会的每个角落,渗入到村民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为农村群众提供精神食粮和道德滋养,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
乡风文明建设具有鲜明的人文性,是推动天府文化在农村地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离不开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要统筹农民群众最迫切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和乡村社会最渴望的新型乡村文化,要充分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和天府文化的内在联系,传承弘扬乡风淳朴、邻里守望、友善互助、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质,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培育文明乡风提供恒久精神力量和丰厚道德滋养。
乡风文明建设具有鲜明的示范性,是推动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柔性化的重要途径。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有利于健全“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有利于对农村各类问题的预防和化解,有利于培育良好村风民风、加强和改善乡村治理。市委提出要深化社区发展治理、营建美丽家园,完善“一核三治、共建共享”社区治理机制,健全村(居)民议事会制度,完善社区多元解纷机制。乡风文明建设是推动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柔性化的重要途径,是对上述工作机制的有效补充。
二、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抓体制机制健全。为切实抓好乡风文明建设,以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为手段。乡镇党委领导班子、村两委进行明确分工,把乡风文明建设工作的有关标准和规定进一步细化、量化,并融入到工作全局之中,多数区(市)县采取镇(街道)主要领导作为全镇(街道)乡风文明建设第一责任人,由分管领导负责具体落实。
抓核心价值引领。一是丰富当地特色实践活动。评选并宣传报道当地优秀人才、模范党员、好家风等活动;丰富文明创建形式,组织以道德模范为蓝本的文艺下乡、科技文化卫生下乡、百姓故事会等活动。二是拓宽文明宣传渠道,增设宣传形式。利用多种宣传载体,多角度刊播公益广告、传统文化、村规民约、道德榜样、家规家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创建特色志愿服务队伍,传播社会正能量。探索建立“社区+”志愿服务新模式,吸纳本地居民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对志愿者的培训,提高志愿服务质量和专业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引导社会大众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活动。四是加强当地技术培训,提高村民职业技能和文明素养。针对农家乐、餐饮服务、农村电子商务等内容开展相关培训,推进法律知识科普讲堂。加强就业、社保、妇联等单位联动,推荐合格人员就近就业。
抓道德风化回归。一是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工作,农村风气焕然一新。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摆酒设宴、请客送礼、婚丧嫁娶等事项,坚持破立结合,制定出适合当地实际的红白事操作标准,形成生活事件定量要求的新村规民约。党员干部带头宣传倡导移风易俗,自觉抵制讲排场、比阔气等不良风气,带动群众自觉遵守村规民约。建立健全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协会等群众组织,广泛开展乡风评议,倡导文明新风尚。二是积极发挥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涵育文明乡风。广泛开展新乡贤评选活动,进一步树立乡贤在群众中的榜样形象,通过乡贤引领作用助力乡风文明建设。组建乡贤理事会,倡议制定孝善公约、文明公约、卫生公约等村规民约。通过开展故事会、坝坝会等活动,传递乡贤道德力量、致富经验等,让乡贤充分参与乡村发展,引领群众致富。
抓乡村社区发展治理。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政府主导的多元参与、共同治理、共促发展的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体系。推进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标准化建设,完善社区服务配套设施,构筑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大力发展社会组织,组织开展社会治理工作和志愿服务活动,联动社区、社会组织、社工机构和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和志愿服务。全面梳理政府部门下沉社区公共事务清单,规范部门工作进村(社区)的内容和程序,从体制机制上解决村(社区)工作负担过重、经费缺乏保障等问题。
抓天府文化浸润。一是守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激活传统乡村之魂。深入挖掘本地历史文化内涵,在“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特色文化打造中融入了本地的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南丝绸之路文化、鱼凫文化、白酒文化等民风民俗文化,有效挖掘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充分利用桥梁、墙面、宣传栏等载体,采用书画、雕塑、影视等手段,把传统的耕读传家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利用祠堂资源,挖掘祠堂文化和美德文化,把祠堂变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文明建设阵地。二是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内容,推动农村文化发展繁荣。依托专业社会组织,整合党员、文艺专干、社工、志愿者力量,构建志愿服务体系,相继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从群众需求入手,真正解决群众文化关切。夯实文化阵地建设,在村(社区)整合分散孤立、用途单一的基层公共文化资源,延伸涵盖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农技推广、卫生计生、便民服务、儿童服务、日间照料等一系列全方位生活综合服务项目,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和效能大大提高。
抓人居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一是聚焦农村环境治理,改善人居环境。力抓农村面貌改造,巩固完善活动场所,明确统一配置标准,并将传统美德传承、好人善事传颂、文明乡风传播等内容有机融入其中,成为乡村的服务中心、学习中心、活动中心、政务咨询中心。加大乡村环境整治,实施公共配套工程,针对农村存在的“脏、乱、差”问题,开展河道、沟渠、林盘、道路、市场、秩序、卫生整治和绿化、立面修饰、楼道、休闲广场建设,对老旧院落进行改造,对集中居住院落实现规范化管理,同时建立健全群众自主参与和自我管理的常态化环境维护治理工作机制,切实改善农村环境。深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现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基本覆盖,不断促进农村生态环境改善。二是全力打造特色经济,助推农村经济发展。各地依托资源禀赋、发展现状和产业布局,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坚持市场导向、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以都市现代农业为载体,通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方式,打造农业规模种植、新品研发、展示销售、观光旅游于一体,实现传统农业向新型农业综合体转变。着力培植农产品品牌,建成产品旅游合作社或协会,积极发展农家乐、生态蔬菜、花卉种植等特色经济,打造特色小镇,推动农商文旅融合发展,实现城乡产业联动。
三、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思考
增强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政治自觉。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视察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一系列重大部署。
强化组织领导和体制机制的建设。一是完善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乡风文明建设上下联运工作领导小组,形成“文明委长期抓,职能部门协助抓,乡镇领导亲自抓,包村领导具体抓,创建单位党支部书记直接抓”的良好工作机制。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民主协商机制、群团带动机制、社会参与机制,最大限度地把群众动员起来。二是落实资金保障。区(市)县政府要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乡风文明建设。制定相关鼓励奖补政策,鼓励乡村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地域环境等发展特色经济。要加强与农村企业互动,建立农村两新组织,通过企业捐赠、农民自筹等方式蓄积乡风文明建设资金。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乡村。充分运用公益广告,创新运用广告栏、农民画、提示牌、农村广播、坝坝电影、墙绘、剪纸、泥塑等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村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近年来农村发展变化、党和政府强农惠农政策,运用典型案例、真实故事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提高农民群众思想觉悟。深入推进农村公民道德建设,广泛开展道德之星、好儿媳、好公婆、好邻居等评选表彰活动,激励和引导人们向上向善。
推进乡村文明创建时代化。紧扣乡村振兴战略,深化“三美”示范村建设,更加突出成都乡村特色,高标准打造一批市级示范村,推动区(市)县扩大县级示范村建设。切实加强农村家庭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最美家庭”“星级文明户”创建评选,广泛开展弘扬“好家风好家训”活动。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制定实施三年创建规划,扎实开展市级文明村镇评选工作,推动区(市)县落实年度创建计划,到2020年县级及以上文明村(镇)达到60%以上。
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扎实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大力整治农村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修订完善村规民约,针对农村不良风气和陋习,组织群众讨论,定规矩、定标准、定奖惩,建立尺度、准则,塑造鲜明正确价值导向。健全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协会等群众组织,完善制度机制,加强自我管理和约束,运用群众自治促进移风易俗。
推进天府文化深度融入乡村。发掘保护古蜀文化、三国文化、道教文化、大熊猫文化、诗歌文化、农耕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传承成都故事和民风民俗,留住天府文化的根脉和记忆。以天府文化为主要内容,打造展示基地,开发乡村景致,挖掘民俗风情,推动天府文化融入农村建设发展。实施天府文化传承计划,大力开展天府文化践行和推广活动,塑造农村群众“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精神品格。
推进乡村文化繁荣兴盛。加大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村史馆、道德讲堂、文化广场、文化廊、民风廊、农家书屋、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和提档升级,着力搭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平台。深入挖掘和发展乡土文化,打造“一村一品”特色文化,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推进村(社区)群众性文艺队伍建设,让村民真正成为乡村文化的主角。加强川西平原农耕文化和传统村落、古建筑、古民居、古遗址、文化祠堂等保护,加强戏剧、剪纸等民间文化遗产和庙会、灯会等民俗文化活动的保护与传承,厚植乡村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