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中小学生校园足球联赛高中男子超级组总决赛日前在杭州绿城育华桃花源学校开赛,这也是浙江全省范围内开展校园足球联赛的第十一个年头。
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浙江省近年来大力推进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工作,以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的校园足球联赛为抓手,培养学生对足球的兴趣爱好,校园足球氛围日渐浓厚的同时,也带来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
2009年,浙江省在省教育厅的主导下,开始探索建立与大学生足球联赛相衔接的小学、初中、高中的三级校园足球联赛,并逐渐形成了全省范围内的校园足球四级联赛制度。
为了解决专任体育教师足球技能薄弱的问题,从2012年开始,浙江省教育厅开始选派特色足球学校校长、教师、教练员和裁判员参加青少年校园足球专项培训。2018年数据统计显示,全省中小学校体育专职教师、兼职体育教师总数超过4万人,其中参加过县级(含县级)以上培训教师人数过半。
在专项资金投入上,浙江省体育局每年投入650万元,专项用于全省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浙江省教育厅每年安排400万元用于校园足球联赛。
在参赛名额上,联赛没有按照传统上依据行政区域划分名额的方式,而是根据足球水平高低划分超级、甲级等不同等级,打造更多层次平台,让每个地市、每个学校都能在不同平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杭州、宁波和温州无论是在学校规模,还是生源质量上,肯定优于其他城市,如果简单按照地域划分,势必会造成格局不合理,继而影响一些学校参与的积极性。”浙江省学校体育协会副秘书长华云飞说。
浙江省教育厅提供的数据显示,该省校园足球每赛季省、市级联赛的比赛达3000场以上,参赛学校500所以上,参赛人数近5000人,直接参与、惠及学生近50万人。
“浙江省校园足球联赛的最大特点便是面广、量多,让校园足球联赛更加名副其实。”浙江省教育厅体卫艺处调研员潘学东说。
学军中学是浙江省内家喻户晓的名校,每年学校学生考入“985”等名校人数数不胜数。自浙江省开展校园足球联赛以来,学军中学曾在高中组足球联赛中实现六连冠。除了学习成绩好之外,足球正在成为这所名校的第二张“名片”。
“不能让踢球的孩子成绩下滑,如果有可能,要让他们成为‘学霸’加‘球霸’才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家长的支持,全校老师的配合。”学校一位体育老师说。
为了让这些踢球的孩子同时不忘学业,浙江省校园足球联赛从去年开始将队员的上场时间与在学校的学习成绩相挂钩,达不到一定的学习成绩,便要压缩上场时间。
“如果你文化测试不合格,那你的上场时间只有半场。”华云飞说,以前教练员更看重的还是队员们的足球技术,对于文化课成绩往往会相对忽略。考虑到他们未来去向更多是高校,而不是从事职业足球运动,便萌发了将文化课成绩作为参加校园联赛最主要的资格门槛,而这项新的措施也得到了广大学校、家长们的支持。
“把职业足球俱乐部青训模式移植到校园足球当中来并不可取,只有遵循教育和体育的发展规律,项目才能够良性发展。”华云飞说。
在大力推进校园足球联赛的同时,浙江还力推篮球、乒乓球联赛。连同足球,构成了浙江特色的“三大球联赛”,参与的中小学生人数达到数百万。
在2018年教育部组织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现场测试中,浙江省抽测优秀率25.2%,继续大幅度领先全国其他省区市(全国平均6.2%),连续第三年排名全国第一。
“通过校园足球联赛的开展,来促进校园足球文化氛围的培养,继而促进校园体育教学的落实,最终让学生走向操场,走向健康,走向阳光。”潘学东说。
(新华社 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