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2018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表彰公告,四川省承担的中国第16批援几内亚比绍医疗队获得2018年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德阳市人民医院大外科副主任朱仲伦,是这个集体中的一员。驻几比大使金红军称赞他们是新时代的“白求恩”。
1963年,应阿尔及利亚政府邀请,中国向阿派出了首支援外医疗队,从此开启了中国援外医疗队的历史。援外医疗队员一般一年至两年轮换一次,包含朱仲伦在内的援外医疗队员们不仅在当地为群众治愈了大量的传染病、常见病和多发病,还挽救了许多生命垂危的病人;他们不仅利用现代的医疗技术,还将针灸、推拿等中国传统的医药技术以及中西医结合的诊疗办法带到了受援国;他们不仅承担了受援医院的主要诊疗任务,还通过临床带教、举办专题培训班等形式,向当地的医务人员传授医疗技术,为受援国培养卫生人才。
“就我个人而言,援非的经历实际上就是我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个人践行,医疗援非的两年,便是我的‘寻找初心之旅’。”11月22日,笔者见到于今年1月刚刚结束两年援外任务的德阳市人民医院大外科副主任朱仲伦时,他由衷地感慨道。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让他对党员、对职责、对医德医风、对医疗文明、对医疗无国界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而今,朱仲伦还在逐步适应国内新的工作,参加各种学科论坛、会议、培训,他觉得有太多的新知识、新技术需要自己去学习,自己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使命当前 义不容辞
却遗憾没能见父亲最后一面
2016年12月20日,作为中国第16批援几内亚比绍医疗队成员,朱仲伦前往西非,开启了两年的医疗援助之路,成为中国援助几内亚比绍军队总医院(中几比友谊医院)的第一位骨科医生。“与其他报名前往的医生不同,我的准备时间极短。2016年3、4月时,医疗队里临时缺骨科、皮肤科、消化科医生,一纸通知下达,两周之内我做出决定就出发了。”
“作为医务人员,使命当前,我只有义不容辞。”朱仲伦回忆道,出发前,父亲因病住院,母亲和岳父也先后做了眼睛手术和心脏手术,女儿还在读幼儿园。但是,同样在卫生系统工作的妻子廖瑛却对他接下援外工作的决定表示大力支持:“放心,家里有我呢!有探亲的机会我就去看你。”朱仲伦的母亲是一名老党员,对于儿子接到这样的任务更是倍感骄傲,全力支持。带着压力与不舍,朱仲伦踏上了援非路。
到达几内亚比绍一个月后,朱仲伦从德阳市人民医院领导发来的慰问信里得知了父亲病危的消息。“妻子事先瞒着我,看到这封信后我联系她,她才告诉我,当时情况已经很糟了。”朱仲伦说,2017年大年初二,父亲去世了。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朱仲伦哽咽着摘下眼镜,眼角泛起泪光,“没有见到他最后一面,挺遗憾的。”
带去先进技术
受到当地患者赞誉
抵达几内亚比绍的首都比绍的机场时,眼前的种种让朱仲伦倍感压力,“贫穷、落后,一个首都机场给我的最初印象是昏暗压抑的,可以想象,日后的艰难险阻肯定还有很多。”当朱仲伦来到即将工作的位于首都比绍的医疗队驻地——中几比友好医院时,目之所及的情况让朱仲伦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医院前的一段路,坑坑洼洼,尘土飞扬,没想到一个首都的医院居然是这样。”更令朱仲伦吃惊的是,这座号称该国最好的医院,竟然只有一位名叫拿破仑的骨科医生在此兼职,而且一周只工作3天。最好的医疗设备只有中国捐赠的东软CT机,能做简单的B超、X光和化验。
朱仲伦说,在当地,对于骨折的患者医院也很少进行手术治疗,通常都是简单地处理一下创面就包扎了。朱仲伦回想起接诊过的一位当地农民,他左小腿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当地的医生本来只想进行简单地清创和包扎,但朱仲伦观察伤口后认为必须进行手术。那天,拿破仑恰好在医院值班,他表示,他十分支持朱仲伦的手术方案。一开始,医院找不到麻醉医生,最后才联系到同医疗队的简阳市人民医院援外医生汪辉德前来救场,一个小时的手术十分顺利。后期,朱仲伦为患者进行了一个月的换药和查房,患者的小腿顺利康复。
在中几比友好医院,朱仲伦还先后开展了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开放性骨折清创外支架固定术、肌腱神经探查修复术等手术,为当地带去了先进的治疗技术。朱仲伦的工作除了周一到周五的门诊和查房外,还要参与困难的手术。两年间,他已经记不清他总共做过多少台畸形愈合的骨科手术,但当地患者对他表达感谢时的眼神和动作让他永生难忘。那段经历让他内心更丰富,经常充满感恩,也使他加倍珍惜当下幸福、平静的生活。
爱岗敬业
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好每一件事
“回国后感触很深,除了医疗技术方面,更多的是对医院人文关怀、医疗服务等方面。近年来,我国对卫生健康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同时,随着医疗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完善,医疗监管的力度、规范性也大大提高,这样的变化让我感受到了国内医疗环境突飞猛进的质变,这样的发展最终是让普通群众、普通患者受益。我也正在不断适应这些管理规范流程,并积极参与到医院的创新管理中。”
医疗卫生行业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医院不仅需要现代化的诊疗设备、医术精湛的医疗团队,更需要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推向深入,对医护人员的思想观念、服务水平、人文关怀等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如何做好医院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医院精神文明工作的文化内涵,是朱仲伦回国后一直思考的问题。
“我能做的就是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踏踏实实,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朱仲伦说,医疗的精神和使命就是救死扶伤,救人之外,还应对生命有更多的尊重,对患者及家属有更多人文关怀。他和同事们一起行动,主动学习,将思想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加强教育,科室医务人员一起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和理解;时刻提醒,让廉洁从医的观念深入人心;加强党性修养,让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医院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精神文明素质;提升文明服务质量,把医者仁心、精细管理更多体现到安全、便捷、优质的健康服务中。正是有了朱仲伦和同事们的努力,德阳市人民医院“四川省文明单位”“全国青年文明号”“德阳市最佳文明单位”的招牌也更加光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