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烟是回家的路
寇俊杰(河南)

    我的故乡是一个平凡的小村庄。村庄里,红墙蓝瓦的房舍一家挨着一家。灶房都建在院子的侧面,虽然低矮狭小,但烟囱耸出了房顶,成了院子里的制高点。有多少根烟囱,就有多少个家庭。民以食为天,每天从烟囱里飘出的炊烟是最具诱惑力的。

    天近黄昏,夕阳淡去了耀眼的光芒,天色渐渐暗下来。这时候,从烟囱里升腾出来的炊烟在夜幕的映衬下,显得更加洁白夺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亲们,此时正走在回家的田间小路上。遥望村庄,第一眼肯定会看到那缕缕的炊烟,在如林的炊烟中寻找到自己家的位置,然后沿着炊烟,从上到下,把目光拉回灶房,仿佛看到了家人在灶房忙碌的身影。顿时,浑身的疲劳消失得无影无踪,脚步也变得轻快起来。近了,又近了,他们走的仿佛不是曲曲折折的田间小路,而是摇摇摆摆的炊烟。他们的心已逆着炊烟往下,再往下,钻进烟囱,停靠在家充满温馨的感觉里。

    每逢佳节临近,从屋顶冒出的炊烟在轻风的吹送下,慢慢升腾,饱含着亲人的招唤,飘向远方。它一定是去寻找身在异乡的亲人了,它将和游子在梦里相逢,然后拉着游子,沿着炊烟,踏上回家的路。不管这条路通向何方,通得多远,浪迹天涯的游子只要踏上这条路,目的地一定是家里的那缕炊烟。炊烟有时像一条洁白的飘带,连接着家乡和外地;有时像亲人挥舞的手臂,呼唤着游子的归来;有时像永远盛开的花朵,散发着故乡的味道。炊烟,从有形到无形,从厚重到飘散,千变万化,但只要眼里有炊烟,心中有乡愁,就不会成为迷路的孩子。看到了炊烟就看到了家,古老的村口一定会有母亲和妻儿的牵挂,急匆匆的脚步像上足了发条的时钟,分分秒秒向家进发。

    元朝诗人王冕在《墨萱图》里说:“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故乡的炊烟伴着人间烟火,从家里出发,浪迹天涯,但它是用乡愁铺成的路。不管走得多远,有了这条路相连,一头是拼搏的汗水,一头是幸福的未来。世间不可能没有漂泊的游子,为了心中的梦想,为了家人的愿望,有些人还是要踏上征途,和亲人告别,和村庄告别,最后回首一眼,还要和炊烟告别。

    不管离开故乡有多少年,不管距离故乡有多么远,老家灶房里那缕炊烟,永远是游子心中不断的路,虽然这条路有时弯弯曲曲,但路永远都不会改道,更不会消失,因为路的那头有童年,有亲人,有乡愁,更有无尽的思念。

当前:3版(2019年12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