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更多“李子柒”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三月桃花开,采来桃花酿成酒;五月樱桃季,酿樱桃酒、煨樱桃酱、烘樱桃干;骑马入林、田里插秧,下荷塘采莲挖藕;从手工造纸,养蚕缫丝,再到制作各种家居物件……90后美食博主李子柒的视频多以中国传统乡村生活及其中独特的物产为中心,既有着不食人间烟火的唯美氛围,又充满着恬淡静美的田园气息。

    李子柒的走红,并非一夜之间。在短短数年内,她通过视频展现充满美感的生活方式,让“粉丝”从最早的古风爱好者一路扩展到更广阔的人群,甚至被大量海外网友津津乐道,这为我们理解近年来频频出现的文化“出圈”“出海”现象、了解网络时代背景下的传统文化传播方式,颇具参考价值。

    “滤镜”争议之下 传统文化元素激发受众热情

    点开李子柒的微博,几乎每条视频都有几千万次的点击。一条11分钟的《笔墨纸砚,中国的文房四宝!》就有超过1.1亿次的观看数。点开一看,从炼烟、和料、制作、晾干、描金,衣饰古朴的李子柒没有一句台词,却将制墨工艺“娓娓道来”……

    李子柒的视频作品,围绕美食、家居、传统手工艺等主题,用四季轮转的物候变化、应季应景的巧思细节,为观者徐徐展开一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生活场景,扩展了古风美食短视频的内容和表现手法,激发了众多海内外粉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

    李子柒拥有微博粉丝超2000万,抖音粉丝超3000万,在海外社交网站上坐拥700万全球粉丝,这一数据甚至超过了多家外国重量级媒体,许多海外网友用本国文字留言,一抒对这位“东方美食生活家”的喜爱之情。

    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看来,李子柒视频让外界看到了中国年轻人生活方式中别有意趣的一面,对于增进世界对中国的理解、破除刻板印象有积极意义,而这种大众文化传播方式更有着独特优势。

    李子柒的走红,也引发了一些质疑。有人认为她关于中国乡村生活的复现加了“滤镜”,太不真实;也有人说她的视频肤浅简单、深度不够,承担不起文化输出的夸赞;还有人认为她过于偏重展现中国的乡土生活,缺乏对中国现实的更为丰富的呈现……种种争议,其实传递着新流行文化现象与传统文化认同的碰撞。

    文化学者贾静楠认为,李子柒视频美化了中国农村生活,并不能代表全部农村,但其中的劳作和生活方式、饮食服饰、手工艺品等内容,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蕴,田园牧歌式的影像满足了国内外一些观众对于传统中国的想象,说明中国文化可以创新手段发扬光大。

    田园慢生活背后 守候与温情尤为打动人心

    李子柒成为视频博主,源自2015年。为了陪伴年迈的奶奶,她结束了城市的漂泊生活,回乡创业。为了给自己的网店增加销量,李子柒自拍自演了一系列美食视频,由于画面唯美清新,开始获得广泛关注。

    能够从众多视频博主中脱颖而出,应该说李子柒确有其独到之处,比如,她用自制酱油烹制一桌美食,从清明时节播种黄豆开始,历经采摘、拣选、制酱、滴滤、提纯、熬煮等一系列步骤,才最终完成,不过十来分钟的视频,拍摄的时间线却跨越两年。

    不止于此,随手就用棕叶编只篮子盛放樱桃,养蚕为奶奶做蚕丝被,用吃剩的葡萄皮为自己染一件轻纱薄裙,将捕获的小龙虾中还没长出大钳子的扔回池塘……在田园慢生活背后,李子柒的视频中也有勤劳惜物、尊老爱老、敬畏自然等传统美德的细腻流淌。

    浓缩在视频之中的守候与温情,在崇尚高效、便捷的现代生活方式面前,让观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平静恬淡的美学追求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理想有了更为直接的体悟。随着的李子柒的镜头,中国传统文化借由蜀绣、竹编、活字印刷、文房四宝等等承载物,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知晓,东方古国的文化魅力也跨越了文化的差异,以一种“有趣”“好看”的亲切姿态,为越来越多的海内外网友所领略。

    与李子柒类似的热门美食博主“滇西小哥”,也是一位为了陪伴家人、放弃都市生活归乡创业的云南妹子,她用视频记录了一道道家乡美食,其中不但能看到地道的云南风味,还展示了不少的民间习俗,在海外社交网站上的订阅量将近350万。凭借传统木匠技艺征服外国网友的“阿木爷爷”,用青春热情打造“向往的生活”的“野居青年”,以科学精神专注“无用发明”的“手工耿”……一系列热门视频博主,向我们展示出风格各异的生活姿态。

    “文化有多个维度,既包括舞台展台艺术,也包含日常生活中的器物之美,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会进程中涌现出的创造力。”浙江大学传播学教授吴飞表示,“李子柒们”走红背后,是视频产品用“人物设定”支撑起了生活美学的个性化表达,同时应该关注的是,生活中那些看似悄悄流过的日常,如何引发共情,又能为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什么样的借鉴。

    突破文化藩篱 多元交流有助增进理解

    曾几何时,我们走进电影院,沉醉于西方电影工业的宏大制作和超级英雄,而西方人却走进孔子学院学习汉语、中医药知识……文化在传播中不断碰撞。不经意间,一些民间元素却以我们不曾预料的方式在海外风靡一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也成为对外文化传播的新渠道,通过生动丰富、具有现场感的介绍,“润物细无声”地日益凸显出文化对外传播的正面效果。

    “李子柒的视频以民间的方式实现了文化传播,这种从人们的心理需求与日常体验出发的交流,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康化认为,这也为传统文化的推广提供了有益范本,既尊重受众的欣赏习惯,推出高品质的产品,也用专业的技术挖掘传统文化中能够引发共情的一面。“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要进行分层传播,精准触达目标受众的心理需求。”

    能够印证上述传播方式效力的例证还有不少。2014年,一名外国网友披露自己连续半年在“Wuxia World”(武侠世界)的网站上追完15部中国网络仙侠小说的心路历程,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中国网络仙侠小说的“出海”,给大批18-25岁的外国人普及了数量可观的中国传统文化。

    再比如,在欧洲、北美、南美、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出的游戏《王者荣耀》海外版《AOV》,通过吕布、貂蝉、赵云、牛魔王、孙悟空等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形象,使许多海外玩家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腾讯公司副总裁、天美工作室群总裁姚晓光认为:“互联网等新技术为传统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展示平台,为传统文化带来了更丰富的活化手段,更加促进了文化传播方式的演进。”

    此外,一些制作精良的综艺、电影、电视剧等也在海外引发观看热潮,这些大都是人们乐于接纳的文化传播方式,尽管民间化、娱乐化,却有着不可忽视的文化传播潜力。

    相比孔子学院式底蕴深厚、科教书级的文化传播,影视作品、动漫作品、网络文学以及网红经济背景下的短视频作品等等这些更接地气、更贴近日常且带有传统印记的文化传播方式,是值得进一步深耕的领域。正如媒体评论李子柒的视频“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她却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用不拘一格的眼光,看待流行文化传播方式与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之间的互动关系,实则有利于我们突破文化的藩篱,在多元交流中与世界增进理解,让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加别有意趣。

    (本版编辑综合)

当前:A4(2019年12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