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香里话粉饺
陆肖鸣

    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的广西南宁,是历史悠久的稻作起源地之一,以大米为主食的南宁人,历来擅长用米制作各式美食,而飘香于寻常巷陌的粉饺更是南宁人百吃不厌的传统小吃。

    粉饺的外形与北方的饺子相似,但制作工艺却大相径庭。粉饺以大米为原料,纯手工制作,将精选的大米洗净、浸泡,待大米浸透后,将其磨成米浆,滤干后就成了湿米粉。将湿米粉揉制成团,蒸至五六成熟,经人工反复揉搓后分割为大小均匀的粉团,再以大擀棍碾压成薄皮,才能成就一张张美味的粉饺皮。

    粉饺皮的口感是考量一个粉饺师傅手艺的关键。在粉饺皮的制作过程中不能使用任何的添加剂,因此,为了获得富有弹性、极具嚼劲的粉饺皮,师傅们在揉搓碾压米粉团时,丝毫不能懈怠偷工。

    洁白如凝脂般的粉饺皮,经过一双双巧手,包裹进剁碎的猪肉、香菇、木耳等食材混合而成的馅料,被封口、捏紧、压边纹,一列列整齐地码放在宽大的案板上,整装待发。

    上锅蒸制十多分钟后,历经十几道工序的粉饺终于亮相了,一个个晶莹剔透、圆润饱满,挤挤挨挨地排列在蒸笼里,淡淡的稻米清香和荤素馅料的香气充分融合,撩拨着味蕾,不禁让人垂涎。铲一排粉饺盛入盘中,就着袅袅热气,滴几滴麻油,再淋上本地特产的黄皮酱(以山黄皮果为主要原料制成的果酱),一口咬开富有弹性的粉饺皮,口感滑润且有嚼劲,而黄皮酱的酸甜与果香能够化解猪肉馅的油腻之感,更凸显了香菇的原香和木耳的脆爽。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在南宁的老街旧巷间,一间间售卖粉饺的店铺星罗棋布。坐在装修简单甚至有些简陋的粉饺铺里,食客们毫不介意,一派怡然惬意的神情,点一笼粉饺,细细地品尝,在美味的食物中体会自然与时光的馈赠。我偶尔听到有人唱起被年轻人们淡忘了的“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阿嫂出街着(方言,穿的意思)花鞋,花鞋花袜花腰带,珍珠蝴蝶两边排……”循着这首老南宁人耳熟能详的白话童谣,我眼前似乎浮现出了一百多年前的南宁城中,那些披着晨星夜露、挑着粉饺担子、走在青石板街上叫卖谋生的小贩的身影。

    时代的变迁,催动着城市发展的步履,也让传统面临挑战。尽管如今的南宁,云集着形形色色的外来美食,但粉饺依然备受本地人的喜爱和推崇。萦绕在老南宁人心头的粉饺之味,正印证着追求的纯正、味美与精细的邕城饮食文化特色——即便三餐食用的皆是大米,即便是普通人家的日子,也要将平淡的时光过出一份精致与惬意。

 

当前:A4(2019年12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