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海安高新区:画好新时代文明实践“同心圆”
江文

    在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过程中,江苏南通海安市高新区围绕“进村、入户、见人、走心”的要求,以实践点志愿服务常态化、“朋友圈”内村民互助长效化、教育引导群众精准化,切实打通文明实践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坚持问题导向 建好“朋友圈”

    随着文明实践逐渐走向深入,海安高新区以打造群众“身边的志愿服务队”,聚焦群众身边小事、难事、急事等,凝聚党员群众友好互助。探索出以群众共同兴趣、共同专长、共同诉求等为基础,通过线上组建微信或QQ群,线下开展“圈友会”等形式,打造了一批听村民心声、解村民难题文明实践“朋友圈”。

    高新区凤山村退休教师吴兴宝看到一些留守儿童迷上游戏机,有的甚至辍学逃课,于是他把家中80平方米的出租房腾出来,创办了凤山村第一个“家庭文化室”“留守儿童家庭辅导站”,主动担任起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累计无偿辅导留守流动儿童3000多人次。今年9月,吴兴宝家庭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家庭。

    年逾七旬的曹肇铭退休后,人退心不退,办起了“照明家庭文化室”,继续发挥余热,服务村民。通过邀请村民群众共叙共商,引导学生儿童读书明理,这里也成为了社情民意的集散地和群众事务的代理点。曹肇铭鼓励支持大家有事到实践点说,有难到实践点解,确保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将问题、矛盾化解在最基层,让群众感受党的温暖关怀就在身边,自觉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真正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坚持服务群众 用好“朋友圈”

    海安高新区以村组文明实践点为实体阵地,以包含村组每家每户的微信联络群为网上依托打造面对面、心连心的文明实践朋友圈。目前已建成以健身、美食烹饪、旅游等各类内容为主题的朋友圈子258个。实践点负责人、微信联络群群主统一由村干部、乡贤、基层先进典型等有一定威望的人员担任。鼓励支持广大老百姓有事在“圈”内说、有难到“圈”内解、有急由“圈”内帮。

    同时,基层村小组实践点设置便民服务角,村民共享理论书籍、医药箱、针线包等便民物资,构建诚信互助的人际关系。通过建在普通百姓当中的村民互助朋友圈辐射影响,实现乡风文明深入人心,文明实践蔚然成风。

    坚持规范运行 管好“朋友圈”

    通过制度规范化,评比常态化等手段,海安高新区管理朋友圈通过线上、线下两种途径,做好朋友圈的日常管理工作。

    线上设立文明实践互助朋友圈,每个圈里有一位党员圈主牵头,朋友圈内有超过3名党员建立党支部,由牵头党员作为支部书记,按照每月25日党员活动日,召集党员开展理论学习,把好思想之舵。线下对没有和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群,配以技术人员、亲戚朋友等帮扶人员,采取“1+10+100”(1名“专员”联系10骨干志愿者,1名骨干志愿者联系10名普通群众)的辐射模式,口耳相传的方式,将文明实践活动,覆盖到广大群众身边。积极引导村民形成由被助向主动帮助别人的自觉,视助人为己任,形成了“你帮我,我帮你”的友爱、和谐氛围。

 

当前:B2(2019年12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