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的寒假,我们全家在西双版纳游玩,8岁多的儿子发现路边一家小店门前摆着一筐小腰果似的“蓝宝石”,问过店主,才知道这是旅人蕉种子。店主指着店前广场上一棵高大的蕉树说:“那就是旅人蕉。”我们一看,硕大的蕉叶呈扇形排列,杈间还开着蝎尾状的火红花朵。
出于好奇,我们买了一把旅人蕉种子,儿子疑惑这名字的由来,于是让我打开手机上网搜索,找到了相关解释:据说很久以前,在非洲内陆有一只骆驼商队,在干旱炎热的沙漠中迷了路,正当绝望之际,发现了旅人蕉。他们本想折些叶片喂骆驼,没想到从叶片折断处流出了清水,于是商队得救了。庆幸之余,人们将这种植物视作旅人的守护者,故称“旅人蕉”。一把蓝色的种子,竟引出如此奇趣的故事。儿子入迷地跟随相关词条,翻看起“世界上最大的植物种子”“世界上最大的花卉”等等内容,一发不可收拾。
迷上植物的儿子,从此每次外出,都热衷于观察形形色色的植物,收集千奇百怪的植物种子。我们看到泡桐树,想着它的花朵肥硕,种子也一定很大。到树下找,却没见到。上网查阅,这才知道泡桐的种子非常小,呈椭圆状,还带着翅膀。想办法收集到一些,果真像一只只小飞虫,布满薄薄的绒翼。参天的泡桐树竟孕育于此,实在令人惊叹。
小区里有不少桂花,之前只知桂花香,并没关注过它的种子,往树上寻去,看到小小的颗粒状果实,那就是桂花种子了。儿子读古诗,看到唐代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书中配图是橄榄状的大粒果实,忍不住惊讶:“我们看到的桂花的果实哪有这么大啊,形状也不对。”于是再查,才知诗中的桂子实为天竺桂果,可入药,与常见的桂花不同。从那以后,儿子又格外关注古诗中的植物,看到陌生的就去查证,比玩游戏还专注。
深秋去观芦苇荡,白茫茫一片,我忍不住赞叹:“这芦花真美。”儿子立刻纠错:“妈,让我这个‘植物专家’来告诉你吧,这是芦苇的种子。”呵,都自称“植物专家”了!
自从迷上了植物,儿子的变化非常大。学习之余,他专注于这项爱好,查阅了海量的资料,其中不仅涉及植物知识,还有文化、历史、民俗,甚至生物科学、中医药学知识等等。如果单独拿出相关的专业书籍来阅读,恐怕成人都难以坚持,但儿子带着好奇与兴趣寻找答案,总能有所收获并乐在其中。
近一年来,这个爱好也锻炼着儿子的意志品质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今,他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情绪不高时,我总会借他的爱好来予以开导,激发他迎难而上的勇气和静心解决问题的耐心。
小小的爱好,让儿子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愿他也能像充满生机的植物那样向着太阳蓬勃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