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汇聚,可成星河
——西宁市城中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抗疫侧记
林洛

    文明并非空谈,实践方见真章。越是风雨来袭,越能检验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的文明底色。

    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南山路15号,临街的大楼前,一块红色牌子简洁而醒目,作为全区文明实践活动的“总平台”,城中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就坐落在这里。

    这些日子,面对疫情的考验,城中区新时代文明中心紧急吹响“集结号”,全区5支志愿服务支队、220多支志愿服务分队、上千名志愿者组成的“1+5+N”志愿服务队伍立即响应、投入抗疫。

    “我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也是志愿者,特殊时期,我应该冲在前面,体现自己的价值。”志愿者付邦友说。疫情来袭,他主动请战,跟着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张贴“温馨提示”,一次次排查、一遍遍消毒……

    长江路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红色暖阳”志愿服务队,是由65岁以上的退休老党员组成的,虽然队员们的体力不如年轻人,但他们发挥环境熟、有耐心的优势,开展文明劝导等服务,弥补了社区人手的紧缺。

    针对疫情期间一些居民心理压力较大的情况,共青团城中区委招募的32名青年文明服务志愿者,在线开展心理援助志愿服务工作,通过一对一线上心理疏导热线电话,面向不同人群提供线上心理支持、心理疏导、危机干预等服务,用专业服务为居民送上防疫“心理口罩”。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磨”,志愿服务精神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淬炼成钢。

    总寨镇新安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黄聚宝,每天拖着做过腹腔镜消融手术的身体,顶着寒风守在岗位上。疫情发生后,他先是在村里工作,得知其他党组织工作压力较大、镇党委急需抽调人员补充社区一线力量时,他第一时间便报了名,到社区“守点”。黄聚宝虽然年近60,但他没喊一声苦,甚至常常忘记自己是个病人,忘我地奋战在防控一线。

    作为郭明义爱心团队青海地区的负责人,丰富的志愿服务经历是青年志愿者石磊报名参加高速路口监测点工作的“底气”。但他没想到的是,这次的志愿服务会比以往更加艰苦。监测队伍组建初期,因为担心换班人员不知道监测和消杀工作的程序和要领,石磊在岗位上坚守3天多来休息不到6个小时。高原的冬夜,气温过低,测温枪常常失灵,石磊用双手去捂、用体温去暖,他的行动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用声音在一起”,是文化志愿者卢吉儒在网上发布的曲艺作品简介中的一句话。卢吉儒是总寨镇总南村的村民,平时喜欢曲艺,隔三差五会约几个朋友唱上一嗓子。疫情发生后,他人在家里,心却没闲着。“我一直在想,文化志愿者该怎么发挥自己的作用。跟区文化馆的老师一合计,就在家写了快板贤孝《抱团抗疫共患难》,录制出来,给乡亲们宣传宣传抗疫工作,让大家感受到,彼此的心在一起,不慌不乱,团结起来,就一定能战胜疫情。”卢吉儒说。

    曲艺、舞蹈、绘画、诗朗诵……一件件文艺作品不断在城中区诞生,4万多张宣传单和邻里牵手群反复提示全区居民,线上线下同步行动,宣传引导保持力度,坚定了人们的战疫信心,“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成为了共识。

    与此同时,城中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长期推动的移风易俗工作,也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助力。中心在防疫期间及时发出《关于喜事缓办、丧事简办各类聚集性餐饮活动停办的倡议书》,全区各村都实行了红白事事前事后报备制度,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广泛宣传和积极引导,共停办红事12起,简办白事30起,杜绝了一切聚集性餐饮活动。

    点点萤火,可成星河。当一个个平凡的志愿者,因为一声召唤、一种信念挺身而出,最终织就了一张覆盖面广、行动力强的基层文明实践网络,闪耀着不惧风雨的文明之光。

当前:B4(2020年03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