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短情长 心向暖阳
——留在信笺中的家国情怀
本报记者 胡桂芳  实习记者 袁矛

    连日来,随着疫情防控重心向“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调整,来自全国各地的援鄂医疗队有序撤离,陆续踏上归家的路。对于这群勇敢的“逆行者”来说,过去的几个月,有太多的故事、太多的感动、太多的温暖、太多的心疼……让他们难忘的还有那一封封饱含真情的战疫家书。纸短情长,心向暖阳,这些家书中,有难舍的牵挂,有殷殷的嘱托,有诚挚的感谢,有战疫中的责任担当,更有家国情怀的响亮表达。

    信从“疫”线来

    “父亲:展信佳!‘新年快乐,祝您身体健康’,这句话本来是要在大年初一和您说的……”这是湖南援鄂医疗队队员、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医生洪余德于1月28日深夜,在湖北黄冈写下的一封信,字里行间,满是对父亲的愧疚。

    1月23日,在得知医院号召支援湖北后,身为共产党员的洪余德主动报了名,但要不要把这件事告诉71岁的父亲,成为悬在他心上的一块大石头。“说了怕老人家担心。”洪余德叹了口气。犹豫之间,出发的日子就在眼前。

    大年初一,是前往湖北的日子,在踏出家门前洪余德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当时父亲侧着身,弓着背,没有注意看他。洪余德踌躇了片刻,终究没能说出口。

    到黄冈后,洪余德和同行医务人员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之中。“来到陌生的地方,面对这场抗疫战,心里没一点慌乱是不可能的。”他坦言,写家书是一种精神寄托,可真正写完后,他却胆怯起来,不敢将信寄给父亲,“他看了估计要伤心吧”。

    这封未寄出的信被洪余德的同事转发到了朋友圈,信中对家人的思念和抗疫的决心,引起了不少医务人员共鸣。

    同洪余德一样,来自湖南衡阳市中心医院的护士长唐肖春在报名后也对家人说了善意的谎言,一直到家人在电视上看到她,才明白她是去湖北黄冈支援了。

    唐肖春的任务很艰巨,她担任着援助湖北黄冈医疗队衡阳分队护理队长一职,除了做好自己的工作外,她心里时刻绷着一根弦,她要把所有人完完整整地带回去。直到援助工作开展到第20天,唐肖春才终于有空给儿子写上一封信。

    儿子曾说长大以后要当医生,因为了解这个职业有多苦多累,唐肖春一直不太赞同,可经过这些日子,她有了新的感悟,她提笔写道:“……看到我们无数的医护人员为了抵抗病毒而前仆后继、不计生死,也看到了很多的病人在疾病治愈后,对我们的医护人员感激涕零。我也想通了,以后你若愿意学医,我赞同,妈妈希望你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只道“早还乡”

    分离的悲伤是所有抗疫一线人员与亲人共同感受到的。2月13日凌晨,一位母亲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她的女儿正在湖北疫情一线支援,她只能将自己五味杂陈的情绪写进信里,她写道:“……我慢慢地调整了情绪……是的,你是一名共产党员,在国家有难需要你的时候,你就应该挺身而出,你是一个责任心强,敢于担当的好孩子,妈妈为你高兴,为你自豪!”

    这封信的收件人是山东省菏泽市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麻醉科护师房柏瑜,在得知院里选派医护人员奔赴湖北战场后,她第一时间报名,并成功通过选拔。然而怕家人担心的房柏瑜直到2月10日打包行李时,才鼓起勇气偷偷地给在老家的妈妈打了电话,并约好对爸爸和其他亲人保密。

    面对女儿勇敢的决定,这位母亲既骄傲又牵挂,更多的是理解和期盼,一如她信中所写的——“你放心一切,望你安心投入战斗”“妈妈祝你早日平安凯旋归来”。

    面临抉择时,所有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都本能地站在了职责这边。“或许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你们医务人员应尽的责任,是你们的义务。他们称赞你们为白衣天使,但医生护士从来不是什么天使和神明。白大褂之下也和所有人一样普普通通,有着逃不过生老病死的血肉之躯。可我同时也知道,你们这一生早就将我在第一天踏进大学校园、步入临床专业时所许的誓言,烙印在了本能之中。”这是一封女儿写给在一线父母的信,写信人是湖北省武汉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的女儿。

    1月21日,刘智明接到任务,武昌医院要接收499名新冠肺炎病人。而此时,留给医院改造病房和转运病人的时间只有不到三天,刘智明三天三夜没合眼,带领职工改造病区、腾挪病房、解决物资……可就在开始大规模收治病人的当天,刘智明被查出感染了新冠肺炎。

    即使病情变得越来越严重,刘智明仍在不停地打电话、回信息。别人劝他注意休息,他说:“我是院长啊,我丢不下!”

    刘智明的妻子也奋战在抗疫一线,家里留下读大学的女儿和上初中的儿子。就读临床医学专业的女儿对父母充满了理解,可她没法不为父母担心,信里她期盼妈妈能“平安回来”,也忍不住对重病的爸爸说:“我真的真的很想你,想见你一面,你一定要好好回来,让我能够在你面前亲口说一句:爸,我爱你。”

    2月18日,刘智明不幸离世,女儿写给他的信,他终究没来得及看。

    千万句“感谢”

    2月24日晚上,来自浙江宁波鄞州二院援鄂医疗队员、急救医学中心医生周强像往常一样,进入病区开始查房工作。当他来到80岁的患者张奶奶的病床边时,老人将一封感谢信塞到了他的手里。

    “周强医生、宁波医疗队医生,不远千里来到武汉,不怕传染,冒着生命危险,给我们治病……你们像亲人一样对待我们,是你们挽救了我们的生命,我们表示由衷的感谢。”这封感谢信由张奶奶执笔,文末签署了同病房3个患者的名字,虽然只有短短几行字,却让周强和医疗队成员们心头一暖。

    张奶奶是周强所在的宁波医疗队一队进驻武汉同济大学光谷院区后收治的第一批患者。老人的身体本就不太好,这次患病对她的身体又是一次重击。再加上全家人先后染病,这让老人陷入到绝望的情绪之中。与张奶奶同病房的另外两位患者也都是60多岁的老人,她们同样也有不少家人朋友染病,心里充满了紧张和焦虑,这让整间病房沉浸在一片阴霾之中。

    了解到情况后,周强和同事们每次查房都会抽出时间与老人们多聊上几句,聊宁波与武汉的不同风俗,告诉她们这个病并没有她们想象的那么可怕,鼓励她们积极配合治疗,病房里气氛逐渐缓和了不少。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几位老人的病情有了明显的好转,她们悄悄商量后,写下了这封感谢信。

    在武汉、在全国各地的战疫一线,这样的感谢信像雪花般投递到最美“逆行者”手中,这些信,或长或短,或文艺或稚嫩,但相同的是,每一封信都传递着患者们的深深敬意和诚挚感谢。

当前:A1(2020年04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