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是我国历来坚持的教育方针。但不可否认,如今,在我们的学校和家庭中,劳动教育普遍未得到足够重视。今年3月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对此,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发布这份文件,可谓意义深远。
谈起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笔者深有感触。笔者读小学时,学校的硬件设施还比较落后,但无论是教室、操场还是厕所,都被师生打扫得异常整洁:水泥地面被拖洗得青光闪亮,木质门窗擦得干净透亮,桌凳腿上没有一点泥尘……校园内也划出了一个个分包到班的公共卫生责任区。不仅如此,孩子们的义务劳动还伸延到了学校附近的居民区里,“小雷锋”的形象至今还为一些老居民所津津乐道。学校还专门辟出一块劳动基地,鼓励学生种植,体会劳动的不易与收获的快乐。每学期还要举办劳动比赛,低年级学生比穿衣穿鞋洗手帕,中高年级的比工具使用和缝补、烹饪,以此来促进学生参与家庭劳动。
除了提升生活技能,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团队意识也在劳动中得到了强化。笔者记得,很多同学都曾把自己的劳动体验和感受写进作文,那份因劳动而生的光荣感、幸福感都渗透在了情真意切的语句中。
如今的校园里,学生亲自劳动的场景少了,劳技课常常纸上谈兵。回家后,不少家长对于家务大包大揽,不让家庭劳动再给孩子“添负”……殊不知,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育人价值,劳动的缺失,也会令孩子的成长“缺钙”。
当然,劳动教育也要与时俱进,一些传统的劳动教育方式已不适应目前的现实条件,因此,有人提出“劳动+”的理念:从宏观来说,可以劳动+树德,劳动+增智,劳动+强体,劳动+育美,劳动+幸福等等;从微观来说,可以是劳动+作文,劳动+数学,劳动+巧手,劳动+漂亮,劳动+创造……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个性等实际,一定能找到适合他们的“劳动+”结合点。广大教师和家长不妨多花些心思、多开动脑筋,在劳动形式、劳动内容上创新尝试,在操作上注重趣味性,引导孩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让劳动教育真正地活起来。比如,结合当前的疫情防控工作,就可将劳动与勤洗手、勤打扫、讲卫生结合起来。
我们倡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因为决定人生航向的,不仅有“德智体美”,还需把握好“劳”这个“方向舵”。五育并举,是孩子成长成才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