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辆共享单车,借一块共享充电宝,停一个共享车位,用一间共享办公室……近年来,共享经济横空出世,渗透到生活中每一个角落。尤其是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盘活闲置资产,助力“六稳”“六保”,共享经济在助力疫情防控、保障人民生活、对冲行业压力、带动经济复苏、支撑稳定就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个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拓展共享生活新空间,推动形成高质量的生活服务要素供给新体系,鼓励共享出行、餐饮外卖、团购、在线购药、共享住宿、文化旅游等领域产品智能化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发展生活消费新方式,培育线上高端品牌,引发行业畅想。未来,更需要打破惯性思维,深入供给侧、生产端,优化生产资料全流程配置,化危机为战机,重燃共享经济“这把火”。
共享业态更丰富
我国共享经济起步早、规模大、创新多。从提供单车、充电宝、雨伞、厨房等生活共享服务,再到出现共享机床、共享员工、共享仓库等新业态新模式,共享经济已经渗透进越来越多的细分领域和市场。
据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近期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0)》显示,去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规模达3.28万亿元,增长11.6%。
疫情期间,共享经济遭遇“冰火两重天”:全国范围的“硬核”防疫措施使人们被迫“宅”在家,这导致部分平台服务需求降至冰点,相关平台企业订单量和营业收入锐减;相反的,也正因为消费活动向线上迁移,激发了外卖餐饮、在线购药等本地生活服务领域的活力,共享经济出现与疫情危局共存的发展小高峰。
饿了么口碑推出“企业团餐安心送”,为各地政府、工业园区等复工单位送来热饭热汤;上海推动“商圈共享停车”,协调商圈楼宇实现消费优惠停车互认,集聚商圈人气,激活商圈消费;重庆商社集团打造智慧化供应链平台,推动“线上+线下、商品+服务、零售+体验”融合创新新零售业态建设;盒马鲜生招募因疫情暂时歇业的餐饮企业员工前来上班……
可以看到,共享经济已不再止步于过去“锦上添花”的周边服务,而是更加深入产业链条,整合和配置社会经济发展分散的资源和能力,体现出了更大的社会价值。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吕本富表示,如果说共享生活在需求端打造数字经济的“最后一公里”,那么共享生产力、共享生产资料则是在生产端盘活社会资源。伴随疫情期间网络技术在各领域的深化发展,以及人们在线上消费习惯得到培养,共享经济将实现倍增效应,为社会发展提供新动能。
前所未有的创新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的实施,共享经济发展进入了法治化轨道,这无论是对平台还是消费者来说,都是一件好事。有法可依,才能有序发展。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落地实施还需要更多的细则支撑,同时在执行过程中地方自由裁量权不一也是困扰共享经济平台发展的一大因素。
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于凤霞建议,持续推进有助于共享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加快推进已出台政策的配套实施细则完善。引导和鼓励地方创新,探索建立平台经济领域创新改革的容错纠错机制和实施细则。
共享经济活动主要是以平台为载体进行的,这与传统意义上组织结构严密的厂商有很大不同。在平台上交易的基础很容易产生信息不对称情况,从而导致交易双方利益受损。
北京大学研究员靳戈表示,要加强对大型平台企业的监管,防止出现“店大欺客”现象。但也要引导平台建立信用机制,通过消费者身份认证、失信惩罚等一系列措施来维护交易双方的利益,为共享经济活动营造良好环境。因此,信用在共享经济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而《意见》中提出要探索生产资料共享新模式,则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创新。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信息化与网络经济室主任姜奇平解释道,我们过去传统实体的生产资料、固定资产是一次投入一次使用,而《意见》明确提出可以利用共享来一次投入重复使用,极大地调动了空余和闲置资料,提高了资产的利用率。用这种方式来提供动力,可以说是和以前有着本质的区别。
姜奇平还提出,从《意见》提出的培育产业平台化发展生态可以看出,共享模式下的服务类企业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企业平台,一类是平台上的增值应用,平台来负责固定资产的投入研发,增值应用分享使用。应用在制造业里,就是通过服务业升级,朝着服务业的扩大以及制造服务化的方向,从而获得高附加值。“这种模式相当于把服务业分为了重服务业和轻服务业,这种独特的思路目前已经属于世界领先。”姜奇平说。
让未来“花式”共享
站在“共享”风口上的除了发展壮大的共享单车,共享的汽车、雨伞、充电宝、篮球、图书馆、睡眠舱等创新业态也层出不穷,都想借着“共享”的“东风”大展身手。
共享很时髦,但不是每种“共享”都是有稳定、长期需求的,也不是每个套上“共享”的新事物都有创新点,还是要经过市场和社会的检验。那么,站在共享的“风口”,诞生的新生企业该如何努力去变强变大呢?
“选题要好”——把握“共享”的创新方向。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晓华看来,“共享”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高频次的使用率;二是能够形成标准化的运营模式;三是产品需要智能化,实现与后台的实时通讯。“制造业将成为未来共享经济的主战场。”中国社科院财经院互联网经济研究室主任李勇坚更为“精准“地做出自己的研判,“共享制造能充分利用闲置生产设备,降低企业成本,信息精准对接,推动制造业实现转型。”张新红展望下一个“风口”,教育、医疗、知识、物流、技能等众多领域都有很大的共享空间。
“文章也要做好”——让共享实现企业与用户双赢。
中国金融智库首席金融学家、中国金融家俱乐部主席宏皓说,共享经济的本质其实是弱化“拥有权”,强调“使用权”,借助人与人的信任,以及技术流程优化资源配置,并达到成本的最低化。因此,要真正把共享做好,对创业者来说,在商业布局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线下服务,尤其是向用户提供良好体验,否则辛苦抢占的先机有可能得而复失。
另外,诸多专家也提出,实现真正完全的共享经济,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动,也需要社会信用体系等配套措施的完善。在政府、企业、个人等层面,还有大量社会资源有待挖掘。
(本版编辑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