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考古,贵在对理想的秉持
李咏瑾

    这几天,湖南耒阳留守女生钟芳蓉可谓“一火再火”。火在不仅高考考出676分的好成绩,更是在被海量媒体关注下、在各大名校热门专业纷纷向其抛出橄榄枝之际,依然坚持本心,选择了自己一直向往和钟爱的北大考古专业。

    消息一出,部分操心的网友从现实角度出发,纷纷认为她就该选择一些容易就业的热门专业,而考古注定坚守和寂寞,不是一个就业前景“大富大贵”的选择。

    对于考古专业来说,其毕业生集中就业的考古所、博物馆以及文物管理等部门多属于事业单位,薪资水平跟当地的普通公务员相仿。

    而网友所谓的争议,其实并不一定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贫富,还包含着某种“非黑即白”的二元化价值对立:通过选择“前途光明”的专业,毕业后投身炙手可热的领域,手握高薪、飞黄腾达,必定值得艳羡;而普通家庭出身,好不容易考入国内顶尖的院校,居然选择了一个含“金”量偏低的冷门专业,不符合部分网友关于草根逆袭的期待。可如果高分学子全都挤破头地涌入网友看好的热门专业,许多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基础学科却因无人问津而后继无人,恐怕部分网友又会发出类似“教育的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声音。

    其实“冷门”也好、“热门”也罢,这些视域本身可谓狭窄,且不说社会的均衡发展脱离不了任何一门学科的支撑和哺养,文明的延续和传承脱离不了大批考古工作者的默默付出,仅从行业发展来说,每一个行业都有其运行盛衰期和个人适应期,例如移动互联网行业是这几年的风口,相比很多大厂员工们的“35岁焦虑”,考古行业厚积薄发,从业者随着从业时间和年龄的增长同样能收获到受人尊重的社会地位,“风物长宜放眼望”。即使是如今处于风口的热门行业,对于大众艳羡的那一小群佼佼者来说,依然是在上述热门还处于“冷门”时,凭借着一股子兴趣与热爱甘做拓荒者,才取得了如今的成就。

    钟芳蓉可贵的地方,绝不仅是676的高分,还有这种“不惑于浮华、不囿于困苦”的赤子之心。如何不辜负这种“可贵”,当然是给予她更多的理解和认同。北京大学在微博上热情回应:“授业于田野之间,树人于实践之中,愿你在北大考古,找到毕生所爱!”国内众多文博考古机构纷纷向钟芳蓉送上文物图录、文创产品等“开学大礼包”,勉励她:“既然你已笃定信念,未来便不会迷茫,中国考古人都是你坚实的后盾!”

    钟芳蓉的职业启蒙者、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在得知此事后,和北京大学顾春芳教授一起给她送去了《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一书,并写信鼓励她“不忘初心,坚守自己的理想,静下心来好好念书。”而钟芳蓉在给樊锦诗的回信中激动地写道:“我希望能追随您的脚步,选择为考古献身,也希望找到心灵的归处。”

    至于普通网友在此事上应有的态度,正如樊锦诗在接受采访时谈到的那样:希望社会各界不要再去打扰她,让她能安下心来、不浮躁,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做一个为国家做实事的人才。

 

当前:A4(2020年08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