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壶济世传美名 扶贫济弱惠乡亲
——田坎上走来的全国模范乡村医生陈万清
乐文

    他出身农家,考上初中后却因贫辍学;他从小目睹亲人就医之难,立志学医,潜心钻研,1985年创办了全省第一家私立医院——万清医院;他秉承诚信经营、利民惠民的原则,医院做到价格最优、服务最好、先看病后付钱,深受百姓信赖和赞誉。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1993年被评为全国模范乡村医生,出席北京人民大会堂表彰大会并发言;2006年获得“四川省农村卫生突出贡献奖”;2010年被评为“全国100名优秀院长”;2012年被评为第二届“感动资阳”人物;2016年被评为第三届四川省诚实守信道德模范。他就是四川省乐至县中天镇万清医院院长——陈万清。

    弃农学医逆境之中立下新志向

    1945年,陈万清出生于乐至县中天镇大楼湾村。14岁考入初中,却因家庭贫困而停学,回家务农。19岁那年,陈万清的三弟身患重病,他和家人多次到场镇上恳请医生出诊,却因路途崎岖偏远、家境贫困等多种原因,没过多久,三弟因病离开人世。回忆起当初的情景,陈万清仍然难掩激动和伤感,“从那个时候起,我就立下志愿,一定要学医,不让其他人和我一样因为病痛和亲人生死相隔。”

    学医的道路一开始并不顺利。陈万清先后找了三位医生拜师,对方都因他文化基础低等原因,拒绝收他为徒。拜师无门,陈万清并没有放弃,他决心自学。他一点一点攒钱,买回了《赤脚医生手册》,欣喜不已地一头扎进医学知识的海洋。

    陈万清坚定的学医行为感动了中天镇老中医左钟名和袁清和,袁清和更是主动收其为徒。从此,陈万清开始了正规传统跟师学医的艰苦历程。为学好针炙,他在自己身上扎下了上千针眼;为学好拔罐,他在自己身上烙出了无数个烙疤……功夫不负有心人,1966年,陈万清终于学成出师,出任生产队卫生员,开始了行医生涯。

    创办全省首家私立医院

    1979年,从医13年的陈万清,以高超的医技、平易近人的服务态度,赢得了广大农民的爱戴和尊重,被村民们一致推荐为大队合作医疗站的职业医生。

    “那个时候,每天有50多人来就医,大队合作医疗站的条件差,抱一捆谷草丢在地上就是“病床”;搬来马架椅放在屋檐下,便是输液床;黄荆条条插进墙缝中,便是输液架。”回忆往事,75岁的陈万清感慨万千,“当时就想,要是有一座宽敞明亮的地方行医,那样就能为更多的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了。”

    1985年,借着改革的春风,陈万清承包了大队合作医疗站,并拿出多年积蓄,创办了万清医院。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占地面积0.27公顷,建筑面积2897平方米的万清医院在中天镇大楼湾村拔地而起。

    悉心授徒扶贫济弱惠乡亲

    “在农村办医院就是为广大农村人民防病治病,是为缺医少药的农村人民造福。”万清医院建成后,陈万清面向社会广招贤才,重金招聘了一大批医务人员。以硬实力、真本事打造健康卫士队伍,为乡亲们筑牢了健康保护网。

    “在万清老师那里看病,没得钱他也全心医治,他真的是我们农民的好医生。”36岁的张和平说。当年,他在采摘柏树种子时突然腹痛,身无分文的他找到陈万清请求救治,留下衣服暂且当药钱。陈万清边为他诊治边宽慰:“没钱就算了,当什么衣服,没得钱也要救命。”“治病救人是我的职责,给患者带去希望,送去康复的喜讯,让更多的家庭幸福和谐是我人生的追求!”陈万清说出他的人生信条。

    鉴于自身求学时的不易,陈万清成名后还致力于帮助农村培养更多的从医人才。来自资阳市雁江区宝台镇的肖世江父亲病故,家庭困难,高中毕业后便慕名前来拜师求学。陈万清没收取任何费用,悉心教导、倾囊相授,还送他去学习深造,最终帮助他考取了从医资格证。“陈老师是我最敬重的老师,更是我敬爱的亲人,我一定像他一样去救治更多的患者!”提到陈万清,肖世江就特别动情。陈万清先后带出30多名像肖世江这样的徒弟,他们都秉承师傅的医德广播爱心。

    70余年的人生既漫长又短暂,陈万清把对帅乡人民的热爱,化为对医疗事业的追求。在平凡的工作中,他始终如一、恪尽职守、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当前:B3(2020年08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