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足于会泽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抬头望去,一栋栋扶贫搬迁新房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下,美得像一幅油画;目光转向文明实践中心广场,又是一派热闹的景象:一排排健康体检公益摊位被热情的群众“团团围住”;志愿者正为大家讲述着一个个“接地气”的文明故事;搬出大山、住进新城的居民们正享受着“爱心义剪”志愿服务……
这是云南会泽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的“相约星期五 文明在行动”活动。每周五、周六,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都会组织专业技术人才和志愿者,为扶贫搬迁居民提供义剪、义诊、文明宣讲、家电维修等志愿服务。
自会泽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安置项目启动以来,共有8万余群众走出深山、住进新房子、开启新生活。为了让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会泽县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通过打造文明实践阵地、组建志愿服务队伍、树立新时代文明之星、开展文明引导活动等举措,帮助搬迁群众转变思想、改掉陋习、增长技能,实现“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的目标。
立榜样 “扶”志气
“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吕国伟是会泽县家喻户晓的致富带头人。2020年初,刚搬进新城,还未脱贫的吕国伟在政府的帮扶下,成功创办了一家扶贫加工厂,截至目前,他的工厂已经帮助了上百人顺利脱贫,他的第二个扶贫加工厂也已纳入筹备计划中。
吕国伟也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新思想大讲堂”的常驻宣讲嘉宾:“要通过自己的勤劳致富,不能总是等、靠、要,俗话说‘胡子边的饭是吃不饱的’,只有自己挣来的钱,用着才踏实。”他的故事让贫困群众深受鼓舞与启发,也坚定了他们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信心。
为了充分发挥脱贫攻坚典型示范的带动作用,会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了“脱贫攻坚之星”创评活动,评选出“最美扶贫干部”“脱贫先锋户”“就业致富先锋户”等9类典型人物,并邀请他们走进学校、贫困村及搬迁安置的新城区,讲诉自己的奋斗励志故事,帮助更多的贫困群众“扶”起脱贫的志气,激发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重教育 “扶”智力
“会泽学子崔庆涛在建筑工地上干活时收到北大录取通知书”的故事曾感动了全中国。据当地媒体介绍,2010年以来,会泽县共有139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学生47名,这些贫困学子的成功也让会泽人坚定了“教育改变命运”的信念,在全县形成了兴学重教的浓厚风气。
会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同样重视教育,并把教育视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大力打造教育阵地,建有追梦书吧、四点半课堂、快乐假期大本营、文化小礼堂等活动室,为未成年人提供了更多校外活动场所。
“放学后,家长没时间接孩子,会让孩子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四点半课堂,我们还专门招募了一批志愿者老师,为孩子们辅导作业。”以礼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志愿者介绍说。
为了让安置点的适龄儿童能享受到与迁入地同等的教育资源,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各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还组织志愿者利用周未及寒暑假举办“快乐周末”“快乐假期大本营”公益培训,目前开设了少儿书法、绘画、手工、舞蹈、声乐、小主持人和追梦合唱团等7类培训班,已累计培训800余人。
树新风 “扶”文明
新房子只需要几个月就建造好了,而新风气却需要长时间的积淀。在这一年多时间里,易地扶贫搬迁居民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土灶烧水喝到随取随用的饮水机、从河边排队洗衣服到全自动洗衣机、从露天厕所到居家厕所……居民们沉浸在乔迁新居喜悦的同时,又面临着层出不穷的新鲜事物和陌生的城市环境,他们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
为了让搬迁居民尽快融入新城生活,会泽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推出了“二十个一”文明实践活动,组织志愿者走街串户,手把手教群众使用一次家电、马桶,带领群众安全过一次马路、乘坐一次公交车,参观一次银行、医院等,让文明意识入脑入心。该活动在搬迁居民中普及率已经达到90%以上。
“居民们可以领取一个文明银行积分存折,用文明积分兑换文明实践超市里的洗衣粉,肥皂、铅笔、文具盒等用品。”会泽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志愿者介绍说。中心设立的文明实践超市用实实在在的物质奖励,激发了群众“靠行动获得积分、用劳动赢得商品”的动力,让群众从“被动接受文明”转变为“主动争取文明”。
“会”聚文明,泽润乌蒙。为了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难题,会泽县正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县城安置工作。如果说搬离大山是寻找到了新的“一方水土”,那么会泽县还在“养一方人”的扶贫攻坚路上深耕着,在这条路上必然有扎根泥土的文明实践“种子”,这些“种子”遍地开花后,成为凝聚人心推动扶贫攻坚前进的重要力量,也让扶贫攻坚之路满溢文明的芬芳。
志愿者老师为孩子们辅导作业
志愿者为搬迁居民提供义剪便民服务